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政治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对策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33474 浏览:1566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有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策略,从而完成识字教学计划。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想让这些学生喜欢读书、写字,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的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的总目标是: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知道一个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其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呢?
几年的工作经验让笔者得出结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策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一切学习必须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标准也把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放在了首位。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快乐、轻松中灵活掌握了以下几种识字的策略:

一、游戏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比较爱动,对游戏活动情有独钟。教师在教学生字时,可采用一些游戏策略。比如:教师先出示基础字“十”,让学生先加一笔,可组成“土”或“千”,继续加一笔、两笔,可组成“王”“主”“玉”等字;教学“日”这个字时,也可以用这个策略来教学,加一笔可以变成“白”“目”“田”“电”“旦”“旧”等字。这样,学生学起来能够比较有兴趣。

二、比较识字法

在汉字教学中,观察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学生在开始识字时,往往被字形蒙骗,如“大”“太”和“犬”不分,“石”和“右”不分,“天”和“夫”不分,有好多学生学习了“今”和“令”很长时间也记不住。针对这些理由,教师可在他们具有一定的识字基础以后,把这些形似而音和意不同的汉字放在一起,结合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三、换偏旁加偏旁识字法

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根据熟悉字换偏旁这类策略,让学生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抢”和“”、“纪”和“记”、“级”和“极”、“逃”和“桃”等。在教学“伙”这个字,是通过“火”加上单人旁来学习的,同样“伴”这个字也可以用加单人旁来学习。当然,有好多生字都可以用这种策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进一步巩固旧字,体会识字成功的乐趣。

四、归类识字法

从汉字的结构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字的效果,又可以推动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村、材、枝”等形声字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即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教学“情、清、请、晴、蜻”等这些字时,由基本字“青”加偏旁来组成新的形声字。由于在这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就易学、易记、易掌握了。

五、猜字谜识字法

学生最喜欢猜字谜法。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中学习生字,可以让他们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有两个动物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山上——鲜;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也;一口咬断牛尾巴——告;“国”字玉出门,人才进了门——团。像这样的字谜有很多,学习新字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猜字谜,这样能使他们记得更牢固。

六、编顺口溜、儿歌识记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人门闪,土里埋,山石岩,白水泉,鱼羊鲜,田里男”,“不正歪,三人众,三木森,三日晶”,“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用儿歌认识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对策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学习“喝”和“渴”时,学生就能自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是口字旁,喝水要有嘴”。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识字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识字也能变得快乐、轻松。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策略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策略[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