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大学教学改革 >未成年人论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有着理由与对策学术

未成年人论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有着理由与对策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8584 浏览:252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是确保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充分把握当前各种良好契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来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未成年人社会公德问题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即未成年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简明扼要地对社会公德作了明确规范。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对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鉴于此,结合当今实际,浅略谈谈新时期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一、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时期,当我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同时,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所需的良好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极社会因素。其次,人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再次,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也严重影响了对未成年人良好社会公德环境建设的形成。比如,在生活中,这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发挥正确的引导示范作用,从而导致人们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偏离轨迹。另外,因我国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一些个人主义者更容易导致功利、拜金等各种不良主义的滋生,从而使社会责任意识慢慢淡化,最终对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学校公德教育的失衡

如今,当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同时,大部分学校已不得不把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的片面思想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学校应该在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当前学校存在的扭曲教育观念以及偏颇的教育目标都使得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失衡。大致表现有:形式上缺乏师生有效互动,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教学内容上脱离实际,较抽象,不形象,不具体。另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也常以学校升学率来排名次,而生源的优劣对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都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因而学生的学校生活在无形中已被异化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过多强调智育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德育。

3.家庭公德教育的欠缺

当下很多家庭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普遍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存在着智育中心论的观点,把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重点学校作为唯一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忽视了家庭对孩子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许多家庭由于教育不当而造成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原因有:一是绝大多数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子或独生女,父母对其的过分宠爱而失掉对他们的理性德育。二是一些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将子女的德育完全寄望于学校,若长期以往将使未成年人更易形成一种比较自卑以及狭隘的人生观,并与社会公德规范的距离越来越远。三是部分家庭中的长辈自身缺乏公德意识,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也是对家庭德育影响极严重的一面。

4.公德教育方式的不当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尽管我们不断推动德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创新社会公德建设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对社会公德建设上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主体都在努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中也包含相当多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第一,教育内容相对贫乏,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成旧。第二,教育内容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所能理解的程度在较多层面上不相一致。比如在各级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总让学生对此课程有虚无缥缈,脱离实际,枯燥乏味的感觉。可对于未成年人,从小没能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却要死记硬背那些让人一时无法透彻理解的道德信条。然而一个人很难恪守那些未经深度思考和内化的道德信念而去履行这些道德准则,因此可以想象最终的效果如何。

5.公德教育实践的缺乏

现实中各类教育者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大多缺乏更有效的实践教育,而往往只停留于形式上的说教。虽然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要让他们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还存在着困难。但与现实相反的是,当前对未成年人公德教育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教育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之类的麻烦将学生应有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取消;二是多数家长不能够或者不愿意亲自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而把对孩子德育培养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寄望于学校。殊不知,无论对于任何教育主体,实践教育始终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方式。

6.自我公德意识不强

自我公德修养是人们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未成年人主动进行公德修养,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但当前的现状是,因未成年人受到社会各种负面信息和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影响下,其在自我教育上仍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特别是在社会公德意识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自我社会公德意识的修养。总之,培养未成年人社会公德意识,仅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它更需要每个个体把相关的理论法则转化为内心永恒存在着的意识法则。
当然,在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上,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着其它多方面的不足,比如缺乏正规严密的德育管理系统,专业专门的公德培养机构,特别是缺乏针对社会公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强力措施。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