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大学生心理 >试谈艺术类生就业心理与调适对策

试谈艺术类生就业心理与调适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5971 浏览:200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我国就业研究中的焦点、热点理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理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与职业选择,艺术专业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与专业特点使得在对艺术专业学生心理调适方面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本文分析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心理调适策略,皆在让学生从就业心理冲突和困惑中解脱出来,调适心理,正确处理理由,从而顺利就业。
【关键词】艺术专业 就业心理 调适策略
1674-4810(2013)34-0026-02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同时加上往年未就业的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高校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随着“艺考”热的逐渐升温,近年来艺术类在校大学生及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就业形势也更加复杂,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中面对的就业心理理由也愈加突出。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艺术类学生除了要参加高考以外,还要参加艺术专业考试,只有文化课与专业课都达到合格线后才能达到学校录取要求。不菲的艺术考试培训班、高昂的学费以及学习成本等都使得艺术类专业成为“高投入”专业。这种高投入工作的期望是高收入,但由于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造成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因此,负面情绪也随之增加。

1.认知心理理由

就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对所要应聘职业的认知。自我认知又称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觉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认知分为三个方面: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在社会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交际能力等不如别人,行为表现为悲观、消极、拘谨、胆怯等。这种消极的心理很大一部分理由是由于社会、家庭对艺术专业的认识误区造成的,社会上存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他们认为艺术类学生是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好才学习艺术,这种有偏差的认知直接影响了艺术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极易出现自卑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对应的是自负心理,一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如平面专业、环艺专业、广告专业等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身专业热门、自身条件好等,则会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是由于心理或生理的缺陷或其他理由产生的自我评价或者自我意识。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时常感到低人一等,在就业过程中丧失信心,用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不敢参与竞争,也就不能顺利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能力及才华,影响就业。自负心理指对自身过高的评价,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择业期望值过高,包括对薪资标准、工作环境、发展潜力等要求高,从而忽略了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学校层次以及自身条件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状况。
以上所述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求职认知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择业心理障碍

学生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求职和就业。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盲目、从众心理。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自我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成熟的自我。对于艺术类毕业生而言,求职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如广州、上海等地。这是由于传统的行业发展所决定的。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薪金要普遍高于内地,这也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容易将沿海地区的薪金和内地工作的薪酬进行对比,形成攀比、从众心理,一味追求高薪工作,个人却不能从自我实际出发,结合就业形
势和自身条件来选择职业。这种对于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对于职业的认知不清,则会产生心理失衡,影响自身的就业及心理健康。
第二,就业焦虑心理理由。焦虑是指当人们遇到挑战或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适度焦虑可以使自身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们积极努力地完成工作,但是过度焦虑则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部分毕业生来说,临近毕业时焦虑情绪达到顶峰,毕业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及调适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选择中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在择业期内的毕业生经常把学校看成最后一片净土,他们认为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就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如人际关系、个人的职业发展等理由,这些理由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既复杂又陌生,因而产生了恐慌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工作未落实之前,会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要应聘的职业是否合适、看重薪酬还是看重未来个人发展、工作环境是否优越等理由。一旦落实工作,新的焦虑又会接踵而来。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等理由。这些焦虑情绪会一直伴随着毕业生就业的整个过程。

二、就业心理的调适策略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制约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维持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困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试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

1.政府方面

艺术类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主要以灵活就业为主,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体现了艺术类学生适应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强。但是,灵活就业难以保障毕业生权益,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就业,在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当出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不能妥善、及时进行处理,这就打击了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政府方面还需对相关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2.高校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指导内容大都限于就业形势与政策的介绍,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理论与技巧的讲解,招聘信息与供需见面会等就业怎么写作,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引导。艺术类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根据性别、年龄、专业等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般是以灵活就业、自主择业为主,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在就业指导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鼓励其开办创业工作室或培训机构等灵活实现就业。同时,高校也应走出校门,积极为艺术类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主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的求职技巧。

3.艺术类大学生个人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因此,毕业生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前提就是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包括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了解,也包括个体的情商、价值观等因素。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一部分学生是出自于对艺术专业的热爱而选择这个专业。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基于家庭的影响而被迫选择艺术专业。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如何在大学四年中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及调适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择业中选择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理性评估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减少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第二,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求职心态。高校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艺术类毕业生人才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因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对自己合理定位,转变“就高不就低”的心态,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理由。艺术类学生专业性较强,他们个性活泼、崇尚自由,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在创业方面开拓一片新天地。倡议学生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路,降低就业期望值,让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我的理想、人生的价值。
第三,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择业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困难之后,要对理由进行正确的归因。理由可能是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不相符,也有可能是自己求职准备不充分,又或自己专业与求职单位的要求不一致。切不要以一次失败来否定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调整求职策略,鼓起勇气迎接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树立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就业是每位高校学生都要面对的人生选择,就业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大学生就业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整个阶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关于认知、情绪、社会心理等就业心理冲突理由,学生通过适当的就业心理调适,顺利地解决这些理由,最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jrzg/2012-11/25/content_227497

2.htm

[2]张莉.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就业目前状况与竞争优势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7):41~42
[3]谭世信、崔征、徐岩.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正确进行择业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73~74
[4]李志强.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理由的深思[J].江苏高教,2009(5):104~105
[5]曹玲.沈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引导策略[D].东北大学,2011
〔责任编辑:庞远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