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大众传媒 >关注新变化 走出新天地学术

关注新变化 走出新天地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18301 浏览:822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摆在我们面前的,称得上一本沉甸甸的“黄皮书”——打开它,犹如鸟瞰一片充满芬芳气息的黄土地,摇曳着波涌涛迭的金色麦浪。这就是湖北新闻界“走转改”的新成果 ——《“百名记者蹲点基层调研”活动优秀作品集之二》带给我们以丰收的喜悦。
践行“走转改”,当从时代要求出发,立足发展的眼界,带着发现的眼光,凭借发掘的眼力,深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的最前沿,去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力求对受众有所启迪,对工作有所推动,以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总体上看,这部作品集收录的86件作品(报纸作品41件、广电作品45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转型期新变化的关注上,再度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心系大局、深入一线、体察民情、关注热点的不懈追求,走出了一片新闻的新天地。

一、主题鲜明,题材重大,发现并推介各类典型

这批作品扣准时代变迁的脉搏,善于发现,善于开掘,对“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弱势群体等给予较突出的关注,报道出一批能产生积极导向作用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
湖北之声《“仙桃搬迁模式”下的和谐故事》,关注房屋拆迁特别是“城中村”房屋拆迁这一“天下第一难事”,对仙桃沙嘴村“和谐拆迁”的模式,进行深入剖析,透彻解读,再现拆迁从村民由对抗、冲突,到理解、支持,再到参与、管理的艰难曲折过程,表现村委会迎难而上、多方探索、公司化运作的勇气与智慧,信息饱满,事实充分,令人信服,放到全国视野比较,都具典型性和推广价值。
长江商报《看病难看病贵的汉阳经验》,针对医疗资源同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从社区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实际出发,“”一家大医院直管六个社区卫生怎么写作中心的“6+1”模式。报道以“社区医院也能看专家号”、“首试双向转诊无缝对接”等生动可信的实例,反映这一“没有围墙的医院”给居民带来的实惠,并实事求是指出这一模式在全国复制目前尚有一些难度,尤其可贵。
湖北电视新闻中心《宜昌村级组织“第一书记”助推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如何深化这一重大主题,反映一批有思路、有干劲的干部“扑下身子”到基层,嫁接经营理念,用工业路径谋划农业发展的新做法。报道简约,画面丰富,跟踪了两个县区的两位“第一书记”,又采访了市县两级常委、组织部长,有点有面,平添新闻含量的浓度。
上述这类报道热情推介社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会转型期的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是“走转改”活动直接产生的一个收获,应当光大发扬。
与经验典型报道相映成辉的是人物典型报道。长江商报《6年坚守“山水邮路”送邮件70万份》,浓墨重彩表现黄陂塔耳普通乡邮员王道全,6年如一日穿越60个河湖岗汊,奔波在140公里邮路上,为村民送达邮件、实事的感人事迹。记者一路跟随采访,亲身体验,捕捉到“两袋腐乳代送6年”等典型细节,充满鲜活的描述。
湖北之声《为了坎子山村的幸福》,聚焦58岁的山村老支书魏登殿,赞扬一位为贫困村致富修公路、打水窖、养牛羊的领头人,他家门口却还是泥巴地,用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他奉献乡民的高尚品质,展现出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采访深入,内容扎实,体察并探求拓展新路

当前“三农”乃全局所系,诸多问题急等破题,难得的是这批作品中出现数篇深入调查、跟踪体验的好报道,如楚天金报《蜜源萎缩“甜蜜事业”热盼扶持》、《一车红安土豆的旅行》,农村新报《蛋价过山车蛋农“伤不起”》等。特别是《蜜源萎缩“甜蜜事业”热盼扶持》及其上篇《风餐露宿湖北蜂农采集全国蜜》,记者奔赴秦岭北麓,颠簸750公里,3天追随蜂农的足迹体验采访,充分反映了蜂农的辛劳疾苦,分析了“养蜂大省”面临的困境,提出产业拓展的新思路。报道分“产业”、“链条”、“反思”、“呼吁”四个部分,一气贯通,细针密线,采访报道十分到位。
湖北日报《红安大布如何走出“深闺”》虽然曾由广电媒体先期报道,但该报记者拎出“非遗”大布为何“物稀价不贵”这一症结,再度多头采访了布农、经销商、专家,开出由“卖物质”到“卖文化”及“延伸产业链”的可行方子,为这一类产品如何走向市场提供良好借鉴。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猪沼菜”模式农民受益多》篇幅小、容量大,有声有色介绍“一条龙”生态农业,颇有示范作用。还有一些作品,如农村新报《新技术面前,保安镇养鱼好纠结》,反映养殖者想养新品种,又忧无把握的困惑,忧农民之所忧,为他们发出“盼人来领头”的呼吁。这些报道,贴近当前农村面临的实际,能够给农民兄弟以直接怎么写作。

三、草根情怀、民生视角,关注并讴歌普通百姓

对普通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把笔触伸向田头工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推出一个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草根人物,是这批作品的另一大特点。
湖北日报《三个教师九个伢》既反映农村教育面临的教师断层现象,又热情讴歌山村教师的坚守情怀,那种敬业和奋争打动人心。三个教师三帧肖像剪影,“双拐教师”洪永先自编例文,“教研权威”何文富坚持公开课,“后勤管家”校长开垦菜地,选材精粹而颇为传神。其描写细致,对话生动,现场情景扑面而来,内心世界揭示细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楚天金报《巍峨桥塔上那些坚韧的身影》、《钻井工人无愧“铁人”称号》两篇短小精悍,在表现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和婚恋困局的同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以此为烘托,展现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执着和对生活的热切期望,有血有肉,生命的尊严跃然纸上。两文后的“记者手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报道主题。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90后”大学毕业养牛(系列)》赞扬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学教职、甘于吃苦当牛倌的创业梦想,改变人们对90后的偏见。这名大学生追求的不是当下时髦的“个人成功”,而是回到家乡牵头8家养殖户成立合作社,尝试用“土牛肉”打开市场、造福乡梓。报道中,父亲反对而摔热水瓶撒气、儿子执着而搬女友当救兵的情节,三言两语则精当生动。楚天交通广播《鄂南卡口上的“钉子”交警》、《敲锣警官骆霞》这样的人物报道,也抓住了人物忠于职守又思维新颖的特质,一展年轻交警的特殊风貌。事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精神风貌及他们的创造实践,永远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与他们齐爱憎、同呼吸、共命运,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
在为这批作品感到欣然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报道方向或报道技术方面的不足,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有必要进行几点商榷:
1.基层要选准,找好切入点,聚焦发展中的“亮点”和“盲点”,更深刻反映社会变动。
这批作品中,楚天都市报记者围绕端午节策划推出一组报道,深入到企业和作坊,探访盐蛋、粽子、绿豆糕的生产工序,并将新型产品与传统产品进行对比,采写质量上乘。但毕竟属时令性报道,虽有民生色彩,可帮助人们了解食品安全,但投入较大力量和篇幅,其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值得评估。同样,“新车检测”、“水质监测”等一类报道,着墨于具体操作过程,缺乏对人的观照、对问题的关注,终究无法深刻反映社会变动,去发挥举一反三的效应。由此,需要对“什么是基层”进行认识和把握,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群众观点”、“问题意识”,选择好“走基层”的切入点,真正让新闻报道跟随时代的步伐,聚焦发展变革的“亮点”和“盲点”,反映社会前行的矛盾与困惑,推动时代进步的探索与奋斗,为之提供正能量。
2.视野要扩大,题材多样化,延伸到新型产业和都市生活更广泛报道社会层面。
这批作品在题材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题材重复,同一题材如“和谐拆迁”、“集团”、“养殖大户”、“政府当保姆”等,有的达三四篇之多,有的还与《优秀作品集之一》的作品“撞车”; 二是题材集中,关注科教、文化、卫生、金融及新型产业领域等不够,深山老林几无涉足,都市生活拘泥表象,地区、行业等都不大平衡;三是题材开掘不深,如“鄂南茶叶”、“留守儿童”、“患者谢医”等内容一般化,新鲜度欠缺。这些影响和制约了报道的丰富性。特别是舆论监督的报道鲜见,“走基层”的视野还应进一步打开。
3.作风要深入,文风求质朴,真正“接地气”扎根活水源头,更贴近读者的阅读期待。
一篇有关“潜江龙虾”的报道,信息饱满、结构完整、文笔老到,但看似一份经验交流材料,而不似一篇新闻报道。全文3000余字,文体扫描式,语言概述化,通篇难见一处现场场景、一段细节描述、一句直接引语、一个采访对象。其他一些报道如“网上直播”等选材要严,不能满足于一般日常工作,避免内容的空泛。从事新闻职业,一定“浮”不得,懒下深水,连鲜虾活鱼长什么样都难知晓。拿出力作的记者,必然是走到实处、扎根现场,发掘群众心系脑萦的新闻,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
4.采编要精细,主题务明确,推动技术练兵和业务提升,更锤炼新闻的精品力作。
这批作品中,篇幅存在“两极”倾向——有的过长,而内容有些芜杂;有的过短,而内容有些苍白。一些报道题文错位,内容杂揉,主体事实淹没,影响传播效果。如《给专利提前泼一盆“市场”凉水》立意不俗,但夹杂一节与专利完全无关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企业家”,材料不免分散。《27岁小伙“爱折腾”5年从“负翁”变百万富翁》人物不错,可仅有的两个小标题却是“服装市场遇挫借钱发工资”、“扩张店面遇融资难”,相互无法呼应。
另有一些作品标题过“大”过“虚”,事实指向不明。《江城外来环卫工的企盼》,报道环卫工的住房问题,标题用 “企盼”指向空泛,导语言“生存空间”也失之虚化,其实结尾有句“希望自己有个‘窝’”,若化入标题,便一目了然。又如《多了一份踏实》、《仅有达标是不够的》、《站在行业最前沿》,叫人一头雾水,原来它们分别指新农合医保、零污染养殖、高科技研发,标题做实会更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加抢眼。再如《探访端午节》实际探访的是盐蛋,何不直截了当?还有的标题如《根植“孝”文化沃创美好明天》、《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等,如同公文标题一样显得生硬。相比之下,口语化的《孔家坊乡的“泥鳅王”》(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寻找未来的庄稼汉》(楚天资讯广播)等就格外生动,既能表达主题,又能产生吸引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走转改”说到底是新闻工作应有的常态,它不过是用一次全国性活动的形式,再度加以强调,动员新闻工作者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并促进新闻业务的优化和创新——从议题设置到资源开发、从采访机制到表现艺术,为新闻生产不断注入活力。新闻是需要发现和发掘的,许多宝贵的新闻资源就在基层,不“走”,它永远沉睡在那儿;“走”,就是一片新天地。
一个海阔天空的大舞台,向我们发出了呼唤,期待我们一显身手。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