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风险制约和机制创新经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风险制约和机制创新经济

收藏本文 2024-03-24 点赞:32569 浏览:1475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特别是大专高校的重要办学模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存在培养质量较差、培养风险不对称等理由。本文基于经济性角度,详细分析了这一培养模式面对的理由,并针对所分析的理由提出了创新成本核算机制、建立人才培养预警体系等风险制约的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 经济性; 风险制约 ;机制创新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理由日益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在加深。各高等院校越来越普遍地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强化教育与工作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力图实现高校办学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然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加之大多数高等院校对经济性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忽视,导致工学结合模式收效日微。如何改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制约这种培养模式的风险,越来越成为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院校让特别是大专层次院校(以下简称“高校”)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今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的理由与经济分析

1.企业对于高校投入的意愿整体下降。(1)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萧条阶段,企业智力成本的经营杠杆效应显现。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整体转型,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趋势判断不明,对于劳动力的培养投入愈加谨慎。加上司法实践中缺乏保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法律环境,企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多数企业都不愿花费大量资金和精力与高校合作。(2)企业在工学结合模式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费效比下降。随着近几年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个性经营的特点日益突出,对于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的通用性专业人才“改装”成本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投入资金、精力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边际收益日益下降。(3)国家政策对于企业智力资本投资的引导失灵。国家在鼓励工学结合培养方面的资金直接扶持很少,现行国家和地方财税部门对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计税的规定,也体现为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面窄、量小、期短。这在引导企业资金进入高校进行工学结合培养机制方面收效甚微。2.高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滞后。一方面,人才培养存在其固有的周期,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口径不可能太窄,为适应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培养增加的培养成本分摊机制欠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上岗即用”标准的人才不多。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高校自身能力不足。多数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为高职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职升格而来不久,普遍上办学能力较低,技术基础薄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力不强。3.培养风险的不对称性日益向高校倾斜。(1)高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被动地位使然。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以及难题的解决者和协调者,高校不仅要抓准市场和合作企业,了解行业前景,处理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关系,还需要考虑结合的深度与广度,考虑合作的持续性,商讨学生的薪酬,更要负责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计划、教材、实训项目、考评标准等一系列的工作,负担过重,导致高校承担的过程管理风险增加。(2)由于专业的限制和订单规模的制约,而且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消耗期限长,多数企业不会长期需要订单培养对口人才,学校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订单。这样,高校在前期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沉没成本风险急剧增加。(3)高校在内部管理方面跟不上现代管理步伐。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办学预算和核算机制落后。工学结合需要校方和企业承担相当大的成本负担,工学结合的经费筹措渠道十分有限,且监管措施不足,很容易因收入来源估计不准确、创收点挖掘深度不够、资金市场运作不足、财务预算不规范而面对财务风险。尤其是在财政投入不足的现实窘境中,缺少工学结合的专项经费预算,工学结合教科研活动无法摆脱“三难”(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工作难维持、基地难建)的困境。(4)成本补偿机制空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模糊直接造成补偿机制运转不灵,一方面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分摊不清,另一方面政府向高校拨款规模也在“摸脑袋”,随意性太强。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经济风险制约机制创新

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刚性支出,高校宜按照先易后难的程序来制约经济风险。1.创新成本核算机制,为合理分摊人才培养成本提供明确的依据。(1)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本核算制度。这一制度一是要明确纳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范畴,以厘清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成本界限。显然,为保证其可行性,这一制度必须要由利益相关者即高校与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和代表性企业共同来完成。二是要加强成本核算监督,杜绝非成本要素项目支出的挤入。(2)构建人才培养的财务效益评价体系。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需要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则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收入核算、收益分析、财务预警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工学结合的财务事项进行全程管理监控,从制度上保障经费分配科学合理。2.构建人才培养预警管理体系,防范办学资源浪费。以人才培养的财务预警体系为基础,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效益设立分层次预警体系,把招生计划投放、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建设规划、师资培养计划、就业经费安排等关键节点糅合,构建人才培养预警体系,增强办学决策的科学性。高校要根据这一预警体系提供的信息,以壮士断腕之心停办那些培养风险过高、丧失比较优势、社会适用性较差的专业,坚决杜绝不顾本校实际盲目上学科、上专业和增规模的现象,引导资源向有相对培养优势、有良好就业市场的学科和专业集中。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工学结合培养经费充足、稳定。(1)创新政府部门直接投入模式。除了争取相关的财政拨款,支持高校有计划地更新实习设备设施外,高校应广泛争取政府以新的模式来增加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投入。在这一方面,可以学习浙江经验,争取由政府出资建设公共实习基地,面向全社会提供实训教学怎么写作,以缓解各高校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2)争取国家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风险制约与机制创新的经济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对于高校的投资。(3)改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加大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尽管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整体科技怎么写作的能力较低,但是仍然各有亮点。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理顺内部关系,要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不怕教师和科研人员“占好处”,努力将已有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转化进度,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资金来源。当前,工学结合仍然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受我国经济状况、高校办学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一模式仍面对着办学资金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理由,企业参与度下降,办学风险向高校倾斜。政府和高校必须加强其经济性风险防控,创新经济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进程明明白白的责任分摊。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工学结合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办学资源总量。同时,各利益相关者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办学资源的效率,推动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8-20.
[3]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莫力(1969-),男,湖南安化人,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2CZJ03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