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

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16235 浏览:705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能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关键词:社会实践;心理教育;结合机制
1005-5312(2013)36-0239-01
21世纪对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具有与时怎么发表展相一致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更快地提高自己,可以积极组织、参加一些对杜会有作用、能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的活动。具体方式如:通过参加“三下乡”、科技扶贫、义务帮困、送爱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前途、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通过参加科学技术发明竞赛、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夏令营、旅游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竞争意识、互助精神和对祖国太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参加军训、体育比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拼搏进取精神和铁的纪律观念;通过家教、打工等活动,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自主、自律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立定志向,持之以恒,从每天做起,从每事做起,才能养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二、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工作机制探索

1.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首先,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理由,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组织领导到位。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各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各班级选配心理委员,从而形成了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校、院、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全校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最后,资金投入到位。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提供专项的经费和物质保障,购写心理测试软件及量表,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2.建立“三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建立起由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各个群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危机预防干预的心理教育网络工作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加强学生工作部门、校医院、心理咨询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紧密配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对学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3.培养“三支队伍”,推进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学生工作干部心理辅导员队伍、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力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思维的工作队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4.突出“三个结合”,拓展实施途径。加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转变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积极引导教育学生,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环境;完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学校团体辅导的主题日趋丰富,相继开展了“人际关系交往”、“自我激励”、“爱与承诺”、“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团队凝聚力”等团体辅导与素质拓展活动,达到了开发学生潜能,改善学生现有认知模式;学校通过讲座、计算机网络、板报等宣传媒体,向学生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危机预防和干预知识,提升了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
总之。要加强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工作,必须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整套实用、有效的结合机制,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涛.社会实践:大学生成长的广阔舞台[N].光明日报,2005-04-13.
[2]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心理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北京出版社,2005.
[3]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18-19.
[4]徐卫,胡丽芬,陈丽丽.试论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4):22.
[5]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讨,2004,6:90-9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