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理论 >简论新闻报道消息头历史和变革

简论新闻报道消息头历史和变革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8352 浏览:816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消息头使用由来已久,但是编辑记者关注不够,百余年来出现了电讯不分、各式不一的理由。本文分析了消息头产生发展的背景,对消息头做了统计归纳并指出其存在的理由,提出消息头在网络时怎么发表展变革的倡议。
[关键词]消息头 消息 变革
消息头,又称电头、讯头,常用于消息报道的导语段首,以较为固定的格式和符号、字体标志,被认为是消息的标志。复旦大学刘海贵先生和尹德刚先生所著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言: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不可新闻报道消息头的历史与变革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忽视消息头的运用。[1]

一、消息头出现的必定性与必要性

1844年第一条电讯稿发出。1874年《申报》刊载了一条报道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这是我国汉文报刊刊载的第一条新闻电讯。[2]其后近140年间,消息头作为消息的要素,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编辑记者在无意识下惯性地使用着,把消息中这一微不足道的元素保存了下来。应该说消息头的出现是随着电讯这一传播技术的变革而产生的,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其必定性与必要性。
1.报刊、通讯社的繁荣发展。183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问世。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此间,大量报纸、通讯社,尤其是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路透社、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成立,及“联环同盟”的缔结发展,大量新闻报道的采集与发布要求标注来源。这是消息头得以产生的物质准备。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各国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在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通过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报刊、通讯社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萌发,促使他们使用有一定标志的文字和固定格式以示区别和宣示。这是消息头产生的法律背景。
3.不同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随着消息头的出现,媒体人发现这一要素不仅能够以简洁的文字传播消息的时间、地点与记者等,而且也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本消息是报社自采还是转发。此外,媒体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于20世纪初,媒体不仅讲新闻自由,更讲社会责任。消息头的出现对媒体本身是一种规范,要求媒体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负责。这是消息头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消息头的类别

百余年的发展,消息头在中国的变化不大,虽偶有创新但大同小异。根据消息头在不同媒体间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类。
1.媒体内的消息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常用“本报讯某地某月某日电”;其他省市报刊常用“本报讯”或“早报讯”。这一类消息头主要是本报自采,依托本媒体内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资源。
2.媒体外的消息头。由于中国国家通讯社只有“新华社”、“中新社”两家,特别是新华社的独特地位,所以一般报刊常用新华社稿件,常用的消息头有“新华社某地某月某日电”、“新华社电”、“新华社专电”、“据新华社某地某月某日电”等消息头,当然也有其他如《贵州都市报》“据中新社电”。这些消息头主要是通讯社、其他报刊报道,有其版权所属。
3.其他类消息头。其实,消息头在国外使用的并不多,或者并不像中国的报刊一样使用。一般,国外常用“By Associated Press.(NEW YORK)”,以通讯社和发稿地点为标志。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的国外新闻报道常用“(Beijing)”来体现发稿地点,这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国外新闻报道是否发自国内的一个依据。

三、消息头在使用中存在的理由

消息头在使用中常出现各种不同的理由,笔者比较了、地方10家媒体,发现竟然没有一家媒体是相同的。消息头在使用中存在的理由值得注意。
1.电、讯不分。消息头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种。“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电”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3]这是从传播手段上分类的。另有人认为,讯头用于“本报”发稿,最基本最常见的格式是“本报讯”。电头则用于通讯社发稿,基本格式是“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报纸的外地稿源,也多以电头形式处理,如“本报某地某时电”。从消息传播到编辑部的手段上看,当今的消息报道基本上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就是电传。很多地方报纸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反而是媒体基本上是采用了“电头”,这说明电、讯不分已经引起注意,但是没有受到重视。
2.格式不一。发布在报刊上的消息头,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各不一样。有“本报讯”采用黑体字或楷体字的,如《中国教育报》“本报讯 (记者 张三)”和《贵阳晚报》“本报讯”;有“本报讯”后空一格或两格然后加“(记者 某某)”的,如《人民日报》“本报塔什干9月9日电 (记者张三、李四)”和《光明日报》“本报圣彼得堡9月6日电(记者张三)”;还有在“(记者 某某)”上“记者”二字是黑体或者楷体的,如《中国青年报》“本报贵阳9月8日电(记者张

三、李四)”和《中国教育报》“本报讯 (记者 张三)”。五花八门,多姿多彩。

四、网络时代的影响与出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影响越来越涉及新闻的方方面面,消息头也无法避开。这主要体现在“本报讯”千篇一律地出现在网络新闻中,而大量的网络新闻主要是转载,报纸成了通讯社一般的存在,导致了大量“本报讯”而受众却不知道“本报”是哪个报。[4]结合消息头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现代网络的冲击,笔者认为报刊媒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开办新媒体,借鉴南方周末。消息头的出现主要是一种版权标志。报刊在网络上办好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点对点的特色,让受众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媒体中选中本媒体,那么关于消息头的使用也就不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其次,南方周末在行文中常用“某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暂且不论这一做法是否有违新闻道德,单单从传播效果上说,这也是标志新闻报道的方式之

一、类似植入式广告,值得借鉴。

2.消息头风格化。消息头的出现是新闻消息的一种格式,千篇一律还是多彩多姿,这一理由值得讨论。但是,制作出与众不同甚至是独具特色的消息头肯定是媒体人的一个追求。毕竟消息头的存在有了140多年的历史,没有变革。所以,媒体人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不同风格、独具特色的消息头。
3.本土同行标准。消息头如果各具特色,全国的报纸没有统一的标准又会是五花八门。那么,应该怎么做好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呢?笔者倡议,可以在一定行业、区域内制定同行标准,在一定省份制定本土标准。例如贵州统一消息头为“黔·贵州日报(记者 某某)”,以区域为标志,其他消息头保持大体一致,既能体现特色,又能保持规范。
注释: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M].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魏少华:《关于“消息头”写作中的理由与深思》[J].《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0期
[4]陈朝旋:《网络时代——别让“本报讯”落伍》[J].《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