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加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习能力怎样

加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习能力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18832 浏览:832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的策略和方法,展示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主动性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这说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平等的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建立平等交往的教学行为,这有助于建立人道的、和谐的、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背,而且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无疑是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主动性的培养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的策略和方法。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爱学乐学。

目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考试这一指挥棒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依旧存在。教学中存在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气氛过于压抑,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就需要教师为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1.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只有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由演员转换为“导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却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只有为学生所接受,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青少年表现欲和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不能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比如:在理解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对其中“孤”的意思产生了疑问,“孤”从字面上理解是“单独”的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只有一只船呢?对这个字的准确理解关系到对诗意的正确把握。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强化。通过讨论,学生产生了顿悟,诗中的“孤”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目力专注,对其他船视而不见,写船“孤”是为了写情深意厚。有意识强化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求确解产生争论,不由自主地介入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再如在上完《泊船瓜洲》后,我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释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有些教师会走极端,采用放手式管理,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教学结果,无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谈论。大量实践证明,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1.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明显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学生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好、中、差一起抓,提问时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相应的小组,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讨论时可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合理进行分组,学法指导也要有所区别。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根据各小组的实力给出明确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组织进行独立回答,增加课外延伸的内容。例如:我在上《只拣儿童多处行》时,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对于理解能力一般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的学生就进行分段理解,一个阶段理解完成后再进行下个阶段的理解,主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之间的联系。通过因材施教,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教法灵活多变,激起学生兴趣。

在学生中流传得最多的侦探名是柯南,为什么?因为他的案子悬念多,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上述名言都说明了“质疑”对学习的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情况。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比老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接受”的学习态度,消除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主人,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例如在我上《推敲》时,出示两个句子:①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②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地进了长安城。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两个句子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议论后,纷纷质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

3.重视传授学法,指导学生会学。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统一的“标准件”,而是造就有活力,有个性,会学习的一代。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要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分析学情,及时调控教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教师要随着学生学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路,变教路为学路,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怎么写作于学生,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造。

4.1培养兴趣,激发创新。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学语文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很难想象学生对某种事物毫无兴趣,还会去主动探究。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于求索,肯于钻研,即使苦也是苦中寻乐,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激发创造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言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上语文课时重氛围,创新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诗文名句导课、设疑造成悬念、讲故事引入、道具、插图导入新课。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就可在开课前问学生:“你们去过黄山吗?黄山有哪些美丽又特别的景致呢?”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在讨论中尽可能让每个同学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更强烈,从而去探索规律。比如在学习《神奇的克隆》一文时,借助克隆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学生兴奋不已,对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大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还是不能理解克隆是怎么回事时,我给予讲解,使学生消除疑惑,获得理解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教师要把所讲的内容融汇于各个问题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解答,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例如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拿了两个苹果做实验,一种切法是从顶端切到底部是我们通常切苹果的方法,另一种切法就是拦腰切,从这两种切法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学生对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探究,进行创新。

4.2重视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讲,学生听,听过易忘,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尤为重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是教学中心环节。学习是能动的过程,学生要主动思考而不是别人直接告诉他们答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案,如果直接说出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水》这篇文章时,理解村里人盼水,用水的心情,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现在不节约用水,将来大自然会对我们有哪些惩罚?探究这样的问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联系生活自行完成;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全面或是不正确,我们应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解决,真正意义上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创新能力。

5.加强讨论与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每位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也有不同的方法。激烈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拓宽了思维的角度和视野。因此课堂讨论是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指导学生交流,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可以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总结,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由讨论来集思广益,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讨论的机会,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时,都是合作讨论的契机。在讨论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避免出现依赖心理,可以由老师提出焦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也可以由学生间讨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很重要,但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导,否则课堂将会一盘散沙,教师应以听为主,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即时指导、点拨等。讨论形式可多样,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让学生大胆发言,深入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激发热情,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问题,师生认真听取发言人意见,即使错误片面,听完后慢慢引导。讨论、交流都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引导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增加讨论的机会,养成讨论的习惯。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