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国际关系 >城郊农民市民化路程还有多远结论

城郊农民市民化路程还有多远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23472 浏览:1063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市民化道路仍未终结

当前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会的历史新任务,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结伴而行的是城郊新市民的成批涌现。土地被征用,城郊农村撤村建居,城郊农民在户籍上成为市民。对国家来说,城郊农民变为市民,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吸纳更多劳动力,同时也将新市民纳入消费市场,有利于刺激消费增长;对新市民个人及家庭来说,打破户籍身份的束缚,不仅有利于其享受城市各种便利设施,改善生活条件,还为个人及家庭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更光明的机遇。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接近50%。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城郊农民在户籍上已变成了市民,但除了户籍以外,但是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是没有完成市民化。许多多年前就已经完成撤村建居的老“新市民”至今不仅没有顺利完成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反而在市民化的漫长道路上,进退维谷,陷入了边缘化境地,成为新的边缘群体。城市化与市民化发展不协调、城郊农民市民化道路艰难且漫长的事实,说明了城郊农民市民化道路仍未终结。

二、市民化道路上老“新市民”的困境

许多老“新市民”所在的社区,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已经撤村建居了,从那时起,他们的户籍身份就发生了改变,但多年过去,除了户籍以外,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还是既不像市民,又不像农民,没有完成市民化。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以前农村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怎么也靠不近的新的城市的生活状态,同时与两种生活状态相互排斥,老“新市民”们进退两难,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笔者学校所在的南京仙林大学城的许多小区的居民,正是这么一群典型的老“新市民”。作为九八年第一批拆迁的老户,他们已经用新身份生活了十四年,但他们仍面临着老“新市民”们普遍的困境。以下从社会保障、就业、生活状况、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阐述老“新市民”的困境。

1、社会保障。

在我国,由于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与城市居民相比,一直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新市民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应与城市原有市民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但事实是,新市民虽然名义上与老市民有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但在具体的社会保障的落实的工作方面有所欠缺。在征用土地时,一次性给付补偿款,但没有为他们养老和医疗保险,新市民所得的补偿款很少,难以替代原来土地的保障作用,也没法自费购写商业保险。现在,国家虽然有了“失地农民进社保”的政策,但很多人早已花完当初拆迁时的政府补贴,部分居民想入社保也是有心无力,生活来源和养老问题非常突出。新市民在户籍身份上与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对等,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处于边缘化境地。

2、就业问题。

政府征地拆迁,对就业不作安排,也没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或者创业政策支持。失去土地的保障后,许多新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落实,生存问题敲响了警钟。
虽然因为并入市区,周边就业机会多,但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新市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且没有保障的工作。而缺少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加上还不适应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则使他们很少有创业的想法。具体以仙林新村的居民为例,虽然因为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仙林地区的经济发展,他们的收入与以前相比也有增加,但是生活成本同样变高,而且作为第一批动迁安置的居民,他们只有房屋和少量费用补偿,没有就业上的安排。现在仙林新村的居民基本是靠做临时工、日租房和为生,几乎没有自主创业或经营生意的。在谈到本地人为什么没有做生意的问题时,居民的回答是:本地人不会做生意,也不想一家老小把时间精力都耗在那上面,所以情愿把房子租给外地人经营,就这样打打工,做做日租房和挺省心的。

3、生活状况。

经济上,由于就业方式的转变,他们的收入有了增加,但失地以后生活开支也相应增加,在这之前,因为有土地,家庭的食品消费基本是自给自足,而失去土地后,所有的食品都要从市场购写。收入增加少而支出增加多,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社会交往上,由于集体拆迁,虽然新市民住上了楼房,但是他们交往的圈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局限于以前的“村里人”,并没有与其他市民有过多接触。社区里有时比较“热闹”,闲来无事的人们经常在小区里三五成群家长里短地聊着,俨然一个城市“社区村”。

4、生活方式和自我认同。

城郊新市民虽然已经有了市民身份,但是传统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还难以完全改变,他们的市民意识还比较淡薄;旧的农民式的生活方式已经失去,新的市民式的生活方式又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受两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上户籍身份的变化,使他们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处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新市民的自我认同问题严重。
仙林新村的很多人家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农具,堆放在楼道等处;一小部分人甚至还在远一点的地方垦了块地中上了蔬菜。他们去种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省菜钱,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仍有人去耕种。耕种,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认同。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深受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组成了城市社区,却基本没有什么社区活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也无从谈起。
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在原来的农村还是现在的社区,无论户籍身份是农民还是市民,他们都没有归属感,就这样陷入了边缘化境地。

三、市民化道路漫长的原因

1、我国是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的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城市外部,是一种他力型的城市化。政府以行政化手段推进城市化,又没有及时注意到应与城市化进程同步的市民化进程。造成市民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产生断裂,这是城郊农民市民化道路漫长的主要原因。
2、农民因长期接受传统农业文化熏陶,小农意识浓厚。保守性与依赖性加之自身素质不高,使在他们面对全新的身份,全新的生活方式时手足无措,因而未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这也是市民化道路漫长且艰难的重要原因。

四、市民化终点能否抵达

市民化,不仅是农民户籍身份的改变,更是新市民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虽然现阶段农民市民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极不协调,尤其是老“新市民”们在市民化道路上遭遇困境,陷入边缘化,但只要正视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政府、社会各界予以支持,同时新市民自身积极努力,我们就能在市民化道路上更进一步,减少市民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不协调,促进城市化发展,最终到达市民化的终点。

五、加快市民化进程的建议

政府要正视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为新市民的身份及各项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要增加对城郊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用;加大对新市民生活的资金补贴,确保他们有充足的生活来源;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对接,探索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道路;开展对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鼓励新市民自主创业,为他们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新市民群体要主动转变角色认知,提高市民意识,积极接纳、融入城市生活;通过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解决就业问题。
社区要完善社区自身文化建设,开展多项活动,对新市民进行市民教育,增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六、结语
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正视市民化道路漫长、老“新市民”陷入边缘化的问题,有利于政府、社会各界和新市民们共同努力,促进城郊农民向市民角色转型,最终有利于打破市民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状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