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滇西扶贫开发模式

滇西扶贫开发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17354 浏览:799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本文从阐述云南省龙陵县贫困现状和扶贫开发历程入手,分析研究了龙陵县贫困地区的“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开发”等扶贫模式;总结了目前龙陵县扶贫开发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在龙陵县实行连片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建议,通过研究,为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贫困扶贫模式农村发展
一、引言
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面对的严峻问题,消除贫困是《千年宣言》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术焦点。贫困不单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至今为止,不同的学科、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对贫困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在历时与共时研究下探寻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根源,比较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朗特里1899年给贫困所下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一经典的定义,至今仍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扶贫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将是一个主要且巨大的任务。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贫客体,促进扶贫客体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此后扶贫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继以前三阶段的成果,2010年国家提出了按贫困片区扶贫的指导思想,为下一步扶贫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二、龙陵县扶贫开发的现状

1、龙陵县扶贫开发背景

龙陵县是一个集“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龙川江和怒江之间的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结合部,由于诸多因素,龙陵县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贫富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据贫困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2010年底,龙陵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2.95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9.78%。随着国家的扶贫标准提高,截至2011年底,龙陵县的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扶贫开发任务不由得变得更加艰巨。贫困问题成为制约龙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将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桥头堡建设的目标。

2、龙陵县现有扶贫开发模式

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南地区,1980年以前,对龙陵县的扶贫工作模式主要是采取的是直接救济方式;1980年以后,开始逐渐由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近几年来,龙陵县结合自身情况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扶贫模式。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根据《扶贫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对于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总体要求中提出“解决温饱、巩固成果、缩小差距、促进和谐”,龙陵县于2007年7月19日全面启动了“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主要以上级补助一点、县级投入一点、部门筹措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的形式,在2007—2011年期间对龙陵县相关村镇投入4750万元,完成326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发任务。
该模式的的优点是利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短时间内使被扶持的区域在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是,该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在实践中存在整村推进的目标要求与资金投入保障的矛盾突出、资金和项目规模小等问题;二是小部分区域存在重复投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续后扶政策不足,巩固成果难度大;四是由于采用至上而下的扶贫模式,上级对项目内容的要求与群众意愿不完全一致。
(2)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是指将环境脆弱的不宜开发地区、环境保护区等地域内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异地开发扶贫。2010年完成了400人的龙陵县勐糯镇小海坝、象达乡懒板凳易地搬迁项目,共投资941.76万元;与易地搬迁及整村项目有效整合的100户扶贫安居工程项目于2010年底顺利结束,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00户,建筑面积29200平方米;2011年完成300人的龙陵县龙山镇、勐糯易地搬迁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较大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了人口与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该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生活地点的变化迫使被移民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难以适应;二是使搬迁户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增加购置生活、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债务加重;三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享受不到这种形式的国家惠民政策。
(3)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模式。龙陵县近年来把建设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来抓,广大农村逐步建立起“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龙陵县对产业建设进行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走活了经济发展一盘棋,目前,在地处龙川江边的横山及香柏河两个村,优质水稻的种植已富裕了一方百姓;政府所在地龙陵城区四个社区的畜牧业产业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既弥补了人多地少的缺陷,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以杨梅山、大坪子两个村为代表的冷凉山区在茶叶种植、黄山羊养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尹兆场、户孔、麦地、芒麦等村一年两熟的烤烟种植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前提,把握市场、确保效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为全县广大农村农民铺就了致富坦途龙陵县至力于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建设路子,在政府的多方支持和大力协助下,目前,县内已创建了“林源石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云河石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生产的“古箐宝”、“打虎坡”两个品牌的石斛深加工产品已打入省内外市场,其产品销路较好。该模式下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还极大的鼓舞了老百姓搞特色产业的,充分利用了地区闲置的劳动力,为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但是对于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产品深加工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
(4)对口培训扶贫模式。为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思想教育和致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龙陵县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对象自愿、有序输出、搞好怎么写作”的工作方针和培训提高素质与转移增加收入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2006以来,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676万元,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3.05万人,有序输出1.33万人。2010年完成了6500人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完成培训6665人,完成任务的103%,实现劳务创收1400万元;2011上级补助254万元3700人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有序开展。
该模式使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收渠道有效拓宽。但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行政计划手段,带有明显的计划性、任务性,同时还面临受益对象的选择性强问题。

三、龙陵县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龙陵县政府对扶贫工作历年来非常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扶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504元,提高到3376元。贫困人口从20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08年的15.28,下降到2010年的12.95。由于2011年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龙陵县贫困人口为20.01万,扶贫攻坚任务重。
虽然龙陵县现有扶贫开发模式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对策加以有效解决,才能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找准立足点,为龙陵县扶贫新目标、新任务的提出奠定基础。

1、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基础差

贫困地区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同时社会供给明显不足,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缺乏,无法完成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项目,而龙陵县财力薄弱,扶贫投入主要依靠、省、市级扶持,且贫困人口收入低,自我投入的能力弱。同时,工业产业总量小,“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还未形成,扶贫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

2、区域性、群体性贫困突出,资源型贫困、素质型贫困相互交织

龙陵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环境恶劣的石山区和高寒冷凉地区,呈大分散小集中、点片线并存,傈僳族、彝族、阿昌族整体贫困较为突出。这些地区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下,受到严酷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资料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且素质型贫困已经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障碍,如:平达黄连河、安乐村等,长期的贫困,使得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固有行为模式,把贫困、落后、能力缺乏变成区域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把外来的帮助理解为一种义务。一方面,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自强自立的意志和信念,形成怨天尤人的思想,脱贫、增收乏术,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3、产业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

生存基础差成为贫困群体的典型特征,龙陵县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有2.4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18.53%;住房困难户有1.8万户,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户数的51.87%。据初步调查统计,在龙陵县1642个村民小组中,还有12个小组不通电话,通讯信号网络覆盖不到,通信极为困难,305个小组不通公路,生产生活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人背马驼,956个小组饮用水困难涉及11.6万人,水利设施的修建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并且还有141个小组不能接收广播电视。

4、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提高困难

龙陵县地处滇西南石山地区与高寒冷凉地区结合部,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可耕种土地面积极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47亩,其中人均拥有基本农田地0.52亩;全县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完全是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种植成本大,收成受天气影响极大。

5、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

龙陵县1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贫困人口和特殊贫困区域,随着国家的扶贫标准提高,贫困人口增加,截至2011年底,龙陵县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占全县人口27.73万的7

2.16%,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

6、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社会帮扶力量不足

从全县的角度看,还存在着制度、认识、机制体制、措施等不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要求的情况,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资源、合力攻坚,捆绑使用涉农资金难度大,投资分散;部分定点挂钩扶贫单位工作不主动,措施不扎实,成效不明显,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潜力还需要深入挖掘。

7、扶贫队伍建设难于适应新形势扶贫开发工作要求

一方面,随着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不断加大、扶贫开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各类扶贫项目管理要求的不断规范,县级扶贫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乡镇没有设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和配备人员,致使完成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难于得到保障。
8、因灾等因素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
龙陵县地理条件特殊,自然灾害频发,加之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灾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四、龙陵县扶贫开发模式的对策

1、整合资金,着力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要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在政府的宏观协调下,使各级各部门支持“三农”的资金和项目,围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点面结合,尽力向贫困地区倾斜,发挥扶贫资金“粘合剂”的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格局;要不断加强对资源整合的领导,创新整合的机制体制,为整合搭建平台,并有相应的考核督促措施。注重项目监管,着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