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钢琴专业 >试析艺术形式中“新”和“变”适应性

试析艺术形式中“新”和“变”适应性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4364 浏览:112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那些从旧的制式与形式之间脱离出来,形成具有新时代特征与适应性,或是从继承与借鉴先进思想艺术形式而后发展成为具有适合并凸显地域风格的思想与艺术,都是以适应性为前提而产生的。适应新的时间或空间的人文思想或社会自然条件,是衍变与发展到独立与辉煌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法国园林;日本枯山水;古罗马建筑;创新
阅读到法国园林从仿造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到形成具有独立风格的法国古典园林时我曾深思,什么是促使这样转变形成并成功的根本理由。经过个人的总结,我觉得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无非两点: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提炼为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自然条件方面,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造园材料等方面分析,意大利的台地园,是在意大利境内大多数为山地的地理条件支持下形成。且意大利夏季气候炎热,故园林中多采用清凉的绿色植物组成植坛,避开鲜艳色彩花卉的应用。而法国境内多以平原为主,园内地形变化较意大利平缓许多,台地高差不大,且树木众多,气候温和湿润,故完全仿造意大利园林之道是行不通的。在经过从模仿到改造,从改造到创新之后,法国园林终于逐渐形成了完美契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园林形式,并且进而在此之上发展出独立的园林风格。法国人放弃了追求意大利台地园那样戏剧化的地形起伏,而是利用本土平缓的地势,采用法和规整的园林布局来营造适合当地地势条件的区别于意大利园林的庄严简约的视线效果。
而另一方面,人文因素的影响则大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即科学技术与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宗教政治需求。在法国人探索意大利园林本土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几何学和学得到了很大的进展。花园的营造开始将这些新的手法运用到了构图和中轴线的布置上。而手法的应用和构图的几何化,更加强化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庄严典雅的风格语言和规则式园林的发展进程。而同时在欧艺术形式中“新”与“变”的适应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洲大陆盛行的理性主义哲学,大大影响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理论理想,甚至,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成为了法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这样的理论基础,恰恰又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相吻合。当时的统治者同样受理性主义哲学影响,着手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的社会秩序,因此皇家园林中以府邸为中心,中轴线制约全局,主从分明、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结构网格为基础的布局手法,完美体现了集权政体的“理性”精神所在。
除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形成外,我还研究了另外几个我认为较为典型的例子来深化完善我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其中我非常感兴趣并且感到神奇和神秘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演化。
枯山水的形成,同日本禅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脱不开的联系。日本园林最开始引进中国的园林形式,但随着镰仓时代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日本,并且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都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园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被逐渐注入了禅宗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独立风格。
禅宗相较佛教其他宗派,讲究一个“悟”字,其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而禅宗十分强调修行者苦行和自律的精神。因此为了适应这样的禅宗思想,禅宗园林中具有高度抽象提炼性和思想内涵的山石、白砂和苔藓的组合逐渐取代了原本的自然山水。因此不同于中国的寺庙园林,虽是有宗教功能,但由于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思想体系,寺庙园林基本不受任何宗教思想的影响,完全是以生活功能为主。日本禅宗园林这样具有深刻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的园林形式,自然而然散发出让人无可抵挡的魅力,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便是我理解的日本禅宗园林基于人文思想适应性而发展出的独立个性。
另一个让人提到就忍不住兴奋激动的伟大的继承和创造,就是古罗马的建筑。
从古希腊人处继承了希腊辉煌的建筑形制和造型,和伊达拉利亚人高超的工程技术,古罗马,这个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时代之一,凭借开创性的混凝土技术和在其上发展出来的拱券技术,完成了建筑史上一次伟大的创造。新技术材料的应用,注定罗马建筑将突破来自古典时期的束缚,形成具有新时代适应性的新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古罗马典型的布局策略、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甚至建筑的够恩呢该和规模等等都和它的拱券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古罗马人创造性的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拱券技术发展起来后,古罗马人依旧在不断完善新材料的适应性。筒形拱和穹顶超常的重量让建筑中不得不修建许多承重墙来负荷它们,这使得建筑空间内部依旧受到局限。为了适应这样的新的建筑形制,古罗马人发明了新的十字拱。它使建筑拜托了厚重的承重墙的束缚,只需要四角有支柱即可。而为了适应十字拱,平衡它的侧推力,古罗马人又创造了相应的串联拱顶体系,让建筑只需要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使建筑获得了更为开阔流畅的室内空间,并形成了一条贯通首位的轴线空间。这便逐渐形成了后来欧洲建筑主要形制巴西里卡式的最初雏形。
这便是古罗马建筑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新的科学技术上适应性的体现,同时这样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并不多,因而古罗马对于新材料技术适应性的应用,即如何处理新材料技术同旧的形制和造型之间的矛盾,对于同样发生了巨大的材料技术变化的现代建筑而言具有极高的借鉴作用。
经过如上的总结分析,对于中国国内园林发展的目前状况,我想提出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为了表现中国文化内涵,就从中国古建上扒几块瓦片下来盖上,弄些青花瓷器的碎片贴在墙上,在流行歌曲里用民族乐器演奏之后贴上所谓“中国风”的标签。并不是说这样的手法就完全不可取,我认为如果光有形式而没有真正的内涵,那么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俗”,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垃圾,是一种滑稽的存在。当然若是在拥有了内涵的前提下,以更加形象化的手法符号加以修饰,是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的。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性。是社会浮躁的因子病毒化扩散的表现。学校在教授艺术方面课程的时候,同样是对于形式的重视远远大于内涵。花花绿绿的表面形式永远比枯燥冗长的内在精神吸引人。如果没有人引导和重视,这样畸形的深思方式只会像病毒一样疯狂滋长,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我有一些不成气候的个人的小看法。在开始接触理论性的知识以后,关于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结合,或是如何延续中国传统园林,以及中国传统原理的利与弊的理由就一直被拿出来反复探讨研究。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古罗马建筑发展的案例。在材料和技术同样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当下,新的科技与旧的制式之间的对立统一该如何处理?我认为旧的制式在此时应该成为参考和借鉴的因素,我们不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延续旧的传统上,而是应该以中国古典园林这个博大浩淼的文化宝库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具有新时代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东西。我们想要创造“属于我们”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将现有的元素强行灌输进去,其实可以从另一方面创造新的“来自我们”的东西,将其引入。
纯粹,耐心和创新。这是我们目前最缺少薄弱的地方。作为园林的喜爱者和未来的工作者,这是我,还有所有像我一样的人,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建宁. 西方园林史[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 西方建筑的作用[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许金生. 日本园林与中国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曹钰(199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0级本科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