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谈述对策关于就业难理由与对策

谈述对策关于就业难理由与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06 点赞:4413 浏览:130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更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大学生供给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1. 供给结构失衡

大学生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其专业、能力和素质等质量指标与产业结构能否实现有效对接是能够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平衡的关键。根据配第—定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怎么写作性生产。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技术型人才极度缺乏。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研究型向实践型的转变过程却依然步履维艰,这与政府的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息息相关。在高校发展方向和定位等方面,政府的调控政策显得不够到位,对于宏观层面的引导(如高校的分类发展等)力度不够,而对于微观层面的指导(如专业的设置等)力度过大,最终导致高校发展缺乏多样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市场供需的真实反映。

2. 供给数量失衡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01年114万到2009年649万,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从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归咎于高校扩招。

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为21%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 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因此,单纯从数字上看我国大学生总量过多问题并不突出,而存在问题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培养总量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这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衡有着直接关系。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不对接

1. 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

伴随着扩招,高校本身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反,扩招使得大学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一般升重点,地方升部级;专业设置也越来越趋同,热门专业(计算机、电信、建筑、经济、管理、法律等)几乎所有学校都有。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却并未随之而进行调整。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结构,包括知识、技能等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其在普通高校扩招过程中,一些高校由于存在对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只看到眼前的就业行情,未能分析预测四年后,甚至更长远的人才需求状况,一味地设置热门专业,结果造成这些顺时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进校时“紧缺”,出校时却出现“过剩”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仅是人力资源的莫大浪费,更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 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在短时期内的骤然增加使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需求等方面,由此必然导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滞后性的特殊性,盲目的扩招使得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很多专业都遭遇招生“热门”毕业“冷门”的境况,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贯注重理论专业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

(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1. 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

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同一个专业,拥有不同层次的具有该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此一来,作为大学生就业主要竞争力之一的专业知识就会出现基础不够扎实,势必影响就业。

2. 就业观念不够成熟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写方市场,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改变。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最终造成大学生“无业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不去农村、不去不发达地区、不去冷门行业、不去内资企业、不去小企业、不创业等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社会就业形势的转变是最终造成其就业难的一大重要原因。

3. 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很不注重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都显得较差。不很注重社会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依赖性过强。不善于加强团队协作等精神的培养,个性过强。因此,往往就会出现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要经过数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适应需要的现实,这也就成了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重要理由。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增强政府宏观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1. 调控产业结构合理化

根据配第—定律,产业结构总是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依次移动。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12∶47.19∶23.17调整为2006年的11.17∶48.19∶39.14。其中第一产业持续下且下降速度和幅度较大,下降幅度高达16.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较高比例, 基本维持在45%左右,第三产业则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由1978年的12.12%调整为2006年的39.14%, 其增长幅度为27.12个百分点,但仍然落后第二产业9.1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增强政策执行的实效性,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