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对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策略微探

对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策略微探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20345 浏览:864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依靠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多尝试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法、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等,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课 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所体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新颖理念,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变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学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的优化,进而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然而,针对目前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提出的新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变革和创新。其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受学校、家庭条件的影响,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寓教于乐法。寓教于乐教学法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枯燥的知识中加入生动,趣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好学。
比如在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小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的认认真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我们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图画(可以是一个公园的图画),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在学生们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公园里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检测山、休闲的人们,最后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了,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二、精心设计,激发动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学生有更强烈地学习动机,有动机就会激发动力。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呢?
(1)培养自信法。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从基础知识上培养学生的信心。对此,把自己任教的班级分成两个大组,一组在没有了解计算机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少有人完成任务,教学目标基本没能完成;另一组学生,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以及计算机作用,之后再上机操作时,学生的心理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大部分学生能较快完成操作任务,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和规模适当的任务去学习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用Word绘制图形,先利用寓教于乐法,设计“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的游戏作为导入,紧接着帮校门外十字路口设置交通红绿灯,设计包含三个环节:在“画一画”中,让学生绘制圆形、矩形,并给几何图形上色,学习图形复制和粘贴;在“叠一叠”中,让学生自学右键菜单选择叠放次序,否则就不能看到完整的红绿灯;在“挪一挪”中,设计让学生在地图拖放红绿灯,以方便学生、家长和老师行走。这样给了学生一个明确学习任务,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三、分组合作,激发探究

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的操作技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采用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仍存在着若干限制,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进步的过程。在新课改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首先,教师本身一定要转变观念,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科学》
李泽庆.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国电化教育》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