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 >试析社会工作介入性

试析社会工作介入性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5035 浏览:189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面对社会工作日益发展的时期,社会工作迎来了它的春天,在倡导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工介入”这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章中,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已成为社会工作者手中的万能招牌。然而社会工作的社工介入真的有如此的魅力,面对各种个不同的情境而屡试不爽吗?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理由。
【关键词】社工介入;困境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国家发展阶段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其表现形式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助人。而无论是怎样一种助人方式都建立在社工介入这一基本前提下。

一、案例分析

此案例是在暑期实习时通过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李婆婆现年77岁和老伴住在地震后的板房安置点,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地震发生前李婆婆有一儿一女还有两个孙子,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但是在这次发生的地震中李婆婆失去了最亲的家人除了老伴还活着以外,李婆婆的儿子女儿、女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在地震中没了。年过70的李婆婆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害以后身心受到了严重的刺激终日郁郁寡欢不愿出门。通过和李婆婆的聊天得知这样一个情况:在发生地震以后由于李婆婆的悲惨遭遇李婆婆陆陆续续的得到了不少的好心人和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的探访,而每次的探访李婆婆都被问到地震的遭遇的具体情况而每次的探访都以李婆婆的眼泪和来访者的安慰告终。每一次的探访都是再一次揭开李婆婆的伤口在她的伤口上撒盐。这种仅仅是了解情况的探访和短期的介入是否是合理的?社会工作者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介入?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介入?在什么时候介入?我想这些理由的答案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助人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李婆婆在地震失去亲人后,有很多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帮助她,但是是否这种探望关心就是为李婆婆好就是正真帮助她?频繁的所谓介入在一次又一次揭开李婆婆伤疤的同时作为社会工作者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安慰却没有实际的效果时,我想这种介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还有待商榷。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是从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在社工发展过程中我们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介入中国社会这一过程尤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由。怎样让社会工作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且健康快速的发展起来是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中国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必须解决的理由。那这就涉及到社会工作介入这一理由。

二、社会工作介入目前状况

社会工作关注的领域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住房、生活必需品、照顾、安慰、帮助以及发展机会与个人存活相关的方面。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现实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理由。

(一)学校教育方面

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方面主要是以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的教育。在书本上总是对于一些社工理论和技巧以及策略进行详细的介绍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环境不是很好,大多数的人对于社会工作这一专业都是知之甚少,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通过调配而来较少有自愿学习的。同时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刚刚在中国发展几十年缺乏相关的职业岗位这也造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滞后。因而在这种种理由下学校教师为了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留住社会工作学生往往在讲课的时候刻意夸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将社会工作专业渲染成无所不能的“超人”形象,造成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正确的理解,认为社会工作到哪都可以发挥作用。偏离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

(二)与传统的价值观的冲突

由于存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社会工作者有时很难做出什么因该做、什么不能做的决定。如果不倍加谨慎,我们会在不经意中触犯文化上的大忌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打孩子被认为是家务事同时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远离家暴应该进行社会工作中的危机介入,但是这两种冲突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者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是不利的。

(三)社会环境方面

现如今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对于一些社会理由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社工,恰恰相反很多人对于什么是社工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也是半信半疑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介入人们生活的进程。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

(一)资源的不足

社会工作专业在助人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连接资源,当前我国发展社会工作所处的阶段及面对的各项资源短缺。在社会政策相应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教育并未有效回应这种需求。在这个阶段,中国大陆社工教育往往引用港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工教育资料,或者香港或其他地区直接培养社会工作师资的方式来推动社工发展。而这一时期,由于在体制内部缺乏明确的社会工作制度,无论是体制内部的社会工作岗位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社会怎么写作相关政策等均缺乏。由此,社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和校外社工岗位的缺乏就造成社会工作人才的大量流失。
社会工作相关的法规与政策资源不足。具体来说,社工相关法规与政策资源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立法缺乏,我国现阶段并没有类似律师法、检察官法、教师法、公务员法、会计师法等专门性的法规制度,尽管2008年初有相关的立法讨论,但法规目前尚未出台。二是社会工作怎么写作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也缺乏规范性的法规,如政府购写社工机构怎么写作的程序和内容上的政策也比较缺乏。三是社会工作怎么写作机构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动员也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如社工怎么写作机构在筹资、志愿怎么写作发展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撑,比如我国现在对于法人社团和非法人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 社会工作政策方面的不足,使得社会工作人才在职业竞争力上缺乏制度激励与约束,影响了社会工作长远的发展。当然,相对于有较长发展历史的其他专业来说,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社会工作怎么写作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都处于探索期。很多时候,我们未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境遇中,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参照国外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环境不同,能够发挥符合我国国情的作用,我们缺乏信心,更何况国外的社会工作发展也有不同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实践取向。但是,尽管政策资源不足,我们才需要规范行业发展,保证社会工作行业的竞争力。社会工作教育人才不足。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学校或社工机构提供的督导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辨力的师资力量缺乏,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开拓性不足。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怎么写作人群需求进行识别,并予以确认,将需求转化为社会工作怎么写作目标,并且能够运用社会资源满足的需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怎么写作对象需求转变为社会工作目标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有效购写能力不足。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不足

中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要关注的理由很多,面面俱到缺乏深度。但是,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给人们一种全面性的提醒,恐怕讨论会有一些遗憾。在这方面,华南农业大学的易钢教授首开了思路,就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当前要解决的理由进行了整体性深思。他指出,目前我国在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主要应解决三个理由:社会工作职业及其价值理念的确定理由,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界定理由,社会工作怎么写作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理由。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本土化过程显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更长远一点看,中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更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即价值观理由、制度背景理由和本土经验理由。寻求与西方相通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能够移植到中国的首要前提;认清中国的当代社会制度是社会工作得以在中国立足的现实基础;积极总结本土的助人经验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社会心理保障。这三者缺一不可。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出路

(一)该不该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面对个案的时候要考虑应不应该介入,通常在以下条件是不宜介入:第一,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价值观相冲突时;第二,社会工作者只有较短的时间进行个案更进时;第三,社会工作者作为初学者时面对理由复杂的案主时;第四,不符合机构怎么写作范围时。在以上情况时社会工作者不适宜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正如前面提到的李婆婆这一案例面对李婆婆一次又一次揭伤疤的情况作为实习生就不应该进行社会工作介入。这不仅是对案主负责减少案主伤害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二)如何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即社会工作的实施的执行,它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社工介入方式一般分为两类,即直接接入和间接介入。不同的是直接介入主要是转变案主的人际交往以及案主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而间接介入又被称为宏观社会工作实务,它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代表案主对案主以外的社会系统采取行动,对案主进行间接的帮助。在社会工作介入之前要详细的考量案主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行动策略进而安排最适合案主的策略。充分利用案主的资源合理进行安排。

(三)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社会工作教育最重要的部门,它的功能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要以专业的社会工作学生为基本目标。在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努力做好学生的社会工作教育,以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努力使得社会工作专业这一舶来品更好地为中国人怎么写作。同时社会工作教育一定不能偏颇理论和实践的任意一方。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的专业理论的学习不重要,另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社会工作学生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借用外国模式,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并不认同。此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有失偏颇的。理论和实践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冲突,无论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还是在理论下指导实践都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部分,两者不可偏废。因而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适合而为绝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

(四)社会认可

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认可度低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介入社会理由时遇到排斥的尴尬境地,同时它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但是当今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却是不高,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知之甚少,对于社会工作能干什么更是不知,而一些人甚至将社会工作者当成调节邻里纠纷的居委会大妈或是志愿者,这都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误解,这些观点和想法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未能得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五)社会工作者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传播者和发展者社会工者自身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价值观,以最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专业助人过程中选择最为合适的策略为案主怎么写作。在接受案主求助时首先要自己弄清楚自己是不适合开展活动?怎样介入?有什么技巧?等一系列的理由。因为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行为就代表着社会工作专业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是社会工作专业最为直观的反应,所以社会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
五、结语
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抉择困境。社会工作者遇到的每一个个案都是有差异的,从个案的背景、环境、人物到案主的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社会工作者做出社工介入需要考虑的。社会工作者助人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的理由和环境,在专业助人前社会工作者必须要认清楚目前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适合进行专业介入?是否有介入的必要?应该如何介入等一系列理由。在认清了这些理由后才能开展接下来的社会工作助人活动以免对案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用的,因而希望在开展助人活动前仔细考虑案主情况和环境是否适合开展,以期减少对案主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杨竹.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J].社会学研究,2002.
[2] 江娅.社会工作中的困境和价值冲突[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
[3] 易纲.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对的三大理由[J].中州学刊,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何艾鸿(1989.06- ),女,四川达州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公益慈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