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谈认知试析大众传媒对中日民众认知影响大专

谈认知试析大众传媒对中日民众认知影响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7308 浏览:238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中日关系都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国家关系中的焦点问题。大众传媒在国家交往过程中经常能起到突出的作用,媒体影响民众思维的例子比比皆是。中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中国影视剧中的抗日元素、日剧、动漫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普通大众乃至国家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闻媒体;动漫;影视剧
“一衣带水”经常用来形容中日关系,对中国人而言,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让中国人既恨又爱。若说有哪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复杂纠结,离不开又难相信的恐怕也就是日本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就像一条衣带般那么近,但是心理距离却又是那么的远。在如此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中,民众的因素不可小视,而舆论的声音和各种情绪的来源则是大众传媒。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媒对中日两国交流和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对方起了重要影响。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诸多形式。(P.115)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速度之快是以前的人类无法想象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韦尔伯·施拉姆等学者指出,“媒体很少劝人怎么想,却能成功劝说人想什么。”(P.276)媒体通常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可以在不经意间向民众灌输某种意识或思维。大众传媒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作用自然也有不同,它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它本身不具有自主意识,而是通过它想要达到目的的人或者团体的意识的体现。
在对对方的认知的方式上中日两国民众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大众传媒得到的,媒体报道、网络评论、影视剧宣传等等都是影响大众态度的因素。除了历史原因,课本影响外,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态度和认识多来自传媒的影响,当然历史问题是造成两国人隔膜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传媒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民众的态度。

二、新闻媒体影响中日两国民众认知

根据日本总理府外交舆论调查显示: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连续两年上升,最高时达到近80%。以1989年为分界,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出现明显下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2008年日本政府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只有31.8%。[3]而2012年的调查发现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日本人也达到80.6%,创下了上世纪70年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新高。从日本政府的调查来看,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日关系史刘杰教授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中国蒙古课地域调整官远山茂就认为,媒体的报道给中日关系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刘杰说:“我比较感到吃惊的是NHK(日本放送协会,日本最大的电视广播机构网),每年元旦在定调子时,都会谈到中日关系,对中日关系都不看好,对中国的评价很尖刻,认为中国的问题很多。日本有名的媒体《朝日新闻》,原来被日本评价为是亲华的媒体,它现在对中国的报道,也是批评报道比较多。整个日本媒体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气氛。”[4]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也提出,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降低与日本媒体的报道不无关系。有些媒体刻意误导民众,比如有一些刊物长期以来专门发表污蔑、攻击中国的文章或访谈,而围绕食品安全等,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也较多,这些对日本民众的中国观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3]
反观中国,2012年初由日本NPO团体“言论NPO”和中国《中国日报》英文版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日本好感度高达64.5%,而从零点指标数据2012年10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城市公众进行的入户调查,受访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3091个样本中调查显示对日本无好感度的到达87%。[5]中国社会对日本没有好感度的原因主要是历史问题,其次是钓鱼岛问题。中国媒体对日报道整体上来讲比较客观,而中国民众对于日本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日本对历史的认识和中日领土之争的问题。相对于中国人来讲,日本人更易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不仅由于日本人爱看报,而且各大报纸有自己的电视台,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声音。日本媒体会对关系到日本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反复的集中报道,如中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等。其中不乏有很多媒体对中国问题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的报道。由于日本人很注重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且习惯于用西方价值观衡量和看待中国,因此在媒体的刻意渲染下容易造成对中国的偏见和反感。
除了新闻报道之外,其他新媒体,如网络论坛、微博等也影响中日两国民众认知。经常能够在一些论坛上看到某一作者发表的观点引起许多网友讨论的帖子,这些帖子虽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观点,也不是权威的论点,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有许多人容易受他人观点的左右。这也体现了现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对外国了解的少,容易跟风的现象。在各大网络论坛上也经常能够看到懂外语的网友从国外论坛翻译的外国网友对中国某一事件的评论,而在中国网民之间引起热议的。例如去年韩国的一部电视剧中有贬低中国菜花样少的台词,就被中国网友热议,同时也引起了日本网友的议论。而从翻译过来的内容中发现日本人对于中国菜具有很高的评价,内容多是称赞中国菜系和批评韩国民族主意情绪的语言。对此有不少中国网友就纷纷表示了对日本人的好感。而在遇到其他中日之间的矛盾时又表现出讨厌日本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中国民众尤其是网民对待日本的矛盾感情。由于网络的发展,网民人数的增多,人们习惯于上网搜索新闻观点,从网上获得对一事物的认知且又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左右,这就造成了人们矛盾的心理和纠结的态度,到底是爱是恨往往也表现的不那么明确了。

三、影视作品如何影响民众认知

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最影响大众感情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和态度的恐怕要数影视作品了。影视作品是否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与能否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有关,观众是否从中能得到安慰和满足是衡量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指标。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的基调和态度多多少少会影响观看人群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中国和日本无疑是两个文化大国,说到日本的影视作品,影响最为广泛,受到最多喜爱的当属日本的动漫。日本的动漫在世界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成了日本的代名词。日本在1972年就成立了国际交流基金,致力于对外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后动漫也被纳入其中。[6]2008年3月,动漫形象“哆啦A梦”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升日本国家形象。这一举动不仅是响应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动漫外交”,而且也是日本希望通过动漫产业来促进软实力,营造日本酷文化和打造国家品牌的战略。
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尤其是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绝对少不了要提动画片,而除了国产的动画片之外,来自日本的动漫则是所有外国进口动画片中的佼佼者。不仅仅因为它距离中国近,也因出自相同东亚文化根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虽然美国化仍是东亚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但日本因其与其他东亚国家在文化上的相近性而占得一席之地。”[6]日本引领的大众文化潮流虽然在九十年代以来被来自韩国的“韩流”分了一杯羹,但日本动漫的发展仍方兴未艾。日本近些年之所以不断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其提升国家形象,尤其在亚洲地区缓解侵略战争造成的历史后遗症,增强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培养更多的“亲日派”不无关系。早在2006年,日本对22个国家的使领馆发放问卷调查,就发现动漫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率相当高,并且由于动漫的影响激发了这些国家动漫爱好者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的兴趣。而与动漫相关的玩具周边、流行词汇以及角色扮演(cosplay)等也成为广受喜爱的新兴流行文化。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流行文化侵袭全球的大背景下,日本动漫文化的异军突起也算是代表着来自东方的亚洲现代文化的一只先锋军。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影响大众思维与认知的不可轻视的力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渗透力,特别是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能够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重视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反思,这些作品传达的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传播。”[7]尽管许多人表示政治与文化区别对待,喜欢日本文化不代表喜欢日本,在政治上也坚定立场,但是如果没有正规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那么年轻一代的孩子是否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影响,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反观中国,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各个电视台,有人调侃道“电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视剧里一个日本兵一天能在各个卫视死八回,抗日剧变成武侠片,难道日本士兵都是纸糊的。”虽然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但是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和严重脱离现实的剧情也难免将优秀的电视作品淹没其中,反而引起大众的反感,成为哗众取宠的闹剧。相比起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以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部署,中国却远隔千层雾。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现代大众文化可以渗透到中国流行文化中来,而中国的大众文化仍在探索着前路。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当然也不能抱着这些伤痛过一辈子,以史为鉴,但更要不断面向未来,寻找一条引领潮流,被他国争先效仿的先进文化的康庄大道。
四、结语
中日两个如此毗邻的亚洲大国,在文化上有着同源性,本应该是相互扶持与亲近的,但是由于过往那段不快的历史以及现实中不断的纷争与摩擦而渐行渐远。历史问题、现实矛盾是两国关系的紧箍咒,政治外交上的交往是主流,而来自民间的舆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舆论的态度往往影响决策者的态度,而传媒的力量则是决定舆论导向的直接来源。传媒的影响也许不如学校的教育那么清晰直接,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潜移默化的隐藏于媒体之后的价值观念不会渗透到个人的思维里从而或直接或间接被吸收和最终接受。媒体的态度应当客观负责,多传递正面的信息与能量,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挑唆是非引起对抗。
参考文献
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韦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 华出版社,1984.
[3]刘江永.日本媒体与中日关系[J].国际视野,2009,(3).
[4]刘杰在接受雅虎记者采访[EB/OL].http://biz.cn.yahoo.
com/ypen/20120411/980710.html,2012-04-11.
[5]“2012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年终盘点[EB/OL].
http:///c/cn/news/2012-12/28/news_
223

3.html,2012-12-28.

[6]归泳涛.日本的动漫外交——从文化商品到战略资源[J]. 外交评论,2012,(61).
[7]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J].日本学刊,2008,(5).
[责任编辑:房 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