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青少年回归音乐教育本质

青少年回归音乐教育本质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7780 浏览:313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审美教育的轨道,专业化、成人化的音乐教育违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功利化的音乐学习更会伤害青少年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感受音乐中的快乐,快乐地学习音乐才是青少年音乐教育之道。
关键词:青少年;音乐教育;健康成长;本质;价值;素质教育;社会影响力;发展规律
1673-1573(2013)02-0117-0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音乐教育不仅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青少年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参与的音乐活动不仅包括学校的音乐课,还有校外比如乐器、声乐等类别的音乐学习。众多“有条件”的家庭还为孩子请家教,大部分参加课外音乐学习的青少年都会参加考级或各种竞赛活动。但是,这些音乐教育活动是否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否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将从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一、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

“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首先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广泛而深刻地理解音乐的价值”。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每一曲美妙的曲子都是由作曲者的灵魂构成,是作曲者内心写照。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情舒畅,努力奋进。
我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成于乐”,即通过音乐的学习完成一个人的修身,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指出,音乐教育应该立足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希望音乐不再被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尔夫则主张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而铃木始终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他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 可见,古今中外对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的阐释是一致的。即音乐教育并非止于对音乐艺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意义是使人们拥有健康、愉悦的身心,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个体,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音乐教育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音乐领域出现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3]。然而,作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质以及满足青少年审美需求的音乐教育,其成效并不显著。

(一)偏离了审美教育的轨道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呈迅速增长趋势,不仅音乐考级人数越来越多,伴随着音乐业余教育的普及,音乐考级活动业已蓬勃发展起来。然而,随着考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青少年音乐教育也逐渐远离了其素质教育的本质,各种音乐考级证书已经不再是鉴定音乐学习水平的标准,而成为各级升学加分的条件。这也使得很多青少年以功利为目的去学习音乐,偏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轨道。曹理教授曾就音乐活动是否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方面做了一项调查。7.8%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学习音乐是为了“升学加分”,其中8岁~10岁的学生为10.7%,11岁~12岁为16%。[4]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初衷确有很多期待,他们希望孩子有除了学校的课本之外更丰富业余的生活,也希望孩子可以在学习音乐时受到情趣上的熏陶,体会音乐中的情感,从而提高孩子的情商等。而一旦孩子踏上学习音乐的道路,家长和孩子都会迷失自己。比如,很多家长以素质教育为初衷不惜“重金”让孩子学习钢琴,孩子通常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开始学习钢琴直到升入初中,期间从一级跳跃式考到八级、十级。整个过程中“琴童”都在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练习考级曲目,教师和家长更看重的是考级的结果,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本质的东西,更没有人关注孩子对音乐学习的感受;为了使所弹奏曲目准确、流畅,以便能够顺利过级,为了不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孩子变得越来越焦虑,学习钢琴不仅没有使孩子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激动、兴奋、愉悦、满足等感觉,反而产生了一种抵触、厌烦的情绪,甚至与家长产生冲突,更可怕的是从此对音乐失去了兴趣。

(二)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音乐学习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突出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教学不一定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音乐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演奏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去欣赏和表现音乐之美。[5]
然而,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却呈现两个极端的局面。一个极端是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的知识技能看作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认为青少年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有些中小学将培养音乐特长生当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音乐教育的内容偏向专业化、成人化;教学中过渡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这便使得音乐教育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另一个极端则把音乐教育视为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或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审美育人的目标。[6] 这样不仅违背中小学音乐教育规律,与素质教育大目标也相背离,而且也造成青少年学习音乐的拔苗助长和功利化现象。
高级别不等于高的音乐素养。郭声健在21世纪初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亟待完善,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忧虑。然而,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参加音乐考级趋之若鹜。由于各种攀比心理的驱使,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级别。为此,他们让孩子或突击考级曲目或盲目跳级,无法扎实其音乐基本素养,基本功的训练也多是流于形式;孩子学习音乐过程中更是缺少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与学习,音乐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学习中荡然无存,本应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的音乐教育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音乐学习非但没有愉悦身心,反而百般痛苦、令人生厌。这样的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三、音乐教育应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先,音乐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中小学正处于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其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身心变化对未来有着重要意义。音乐学习应充分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应该建立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技巧技能的掌握当是音乐学习的手段,如果学生只为了考级而学音乐,一则不会有快乐而言,二则失去了培养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的学习目的,甚至有可能断送了青少年的音乐人生。
其次,音乐教育要考虑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青少年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和能力倾向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拔苗助长、专业化、成人化的音乐教育违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功利化的学习音乐更会使青少年怀疑音乐的审美价值、对学习音乐及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产生焦虑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更是忽略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和能力倾向性,在音乐学习上的挫折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挫败感,伤害到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的本质是使人身心愉悦,学习音乐的目的就是应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审美体验应当是一种与实用主义和功利无关的行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快乐地学习音乐,这才是青少年音乐教育之道。
参考文献:
【美】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音乐名言集锦[J].中国音乐教育,2000,(6).
[3]张力元.中国社会音乐考级20余年发展之路(下)[J].乐器,2010,(9).
[4]曹理.从学生问卷调查看社会音乐考级[J].中国音乐教育,1999,(3).
[5]张波.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看音乐考级[J].教师,2009,(6).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30.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