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阐述维度认知、认同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教育三个维度与其推进路径查抄袭率理工

阐述维度认知、认同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教育三个维度与其推进路径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10744 浏览:292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仅关乎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价值评判,更是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文化强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应从认知、认同与信仰三个维度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以情境化的思维和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是推进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认知、积极认同与信仰发生的重要路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认知;观念认同;精神信仰
1004-1494(2012)05-0047-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作为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团结各族人民力量的精神旗帜,应从党的全局性工作高度认识出发,运用行政的力量、舆论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深入、持久、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教育。这是促成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精神信仰萌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认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传播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基本价值观念、核心精神及其所蕴涵的本质指向的一种整体上的感受和知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获得人们的认知,就必须进入社会个体的感知视野,对其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或了解,然后才有可能在价值观念上进一步获得认同,最终升华为社会主体内心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过程是社会主体对有关核心价值体系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并通过判断、推理进行一定的评价和选择,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之切(如何应用)的过程,它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让社会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前提,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信仰意识初步形成的知识基础。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是在价值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逐渐萌发和产生的,只有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何提出和如何确立的背景认知、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知以及科学内涵的全面认知,并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才有可能使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和本质精神产生情感认同与行为信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知直接影响和牵涉到认知情感、观念认同和价值信仰的促成。试想一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本质精神毫无知晓或知之甚少的人难道会产生价值情感、价值认同,最终达成精神信仰之维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对象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对古今中外的、传统和现代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价值文化、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及其价值精神发展等过程和环节的了解,以及自身价值选择、践行与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性的判断等。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贯穿的整体;一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内涵或精神本质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鼓舞斗志的鲜明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旗帜。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事关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而且关乎国家发展道路、方向和执政理念,深刻体现出我国的立国价值。这两个方面的认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共同引导社会主体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探索人的认知心理发生机制及其认知规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具有结构性,具有特定的认知图式,是“同化”与“顺应”的更替与转换,即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在量变和质变之中不断得到改造和升华,是一个对新旧知识不断利用、分辨和巩固的循环过程。因此,脱离社会主体知识结构或经验及其认知环境不经主体的认同、消化和吸收是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只有在主体学习者可接受的范围内针对不同主体的认知结构特点,并结合主体自己的日常行为,才能引导、促进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内容认知、观念认知到本质认知的不断深化飞跃。

二、认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观念形成的关键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指社会主体对其所含蕴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的一种自觉赞许、遵从,在社会实践中以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主要包括指导理论的认同、共同理想的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及其荣辱的认同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实质表现为理论认同、理想认同、精神认同和荣辱认同的教育上,并形成相应的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和道德观等。它不仅是个体和社会共同体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都必然具有的一个维度或方面,而且是一切个体认同和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基础。
(一)理论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阐明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为一般的规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出发,指出了人类历史形态必然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从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最科学、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加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教育,就是要使社会主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明晓人类社会必然发展的趋势和无产阶级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四、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与信仰教育的推进路径

情境(situation)是一个存在于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关系中的概念,意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3],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主客体有机统一的具体环境,对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调控与促进功能。一般而言,人对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认知、认同及其信仰的生发总是基于一种具体的境遇或场域。也即是说,人的认知、认同及其信仰具有情境性本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情境下开展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与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知识是情境性的,情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脚手架”,而且还是意义建构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体在一种真实或逼真的文化情境中学习,能有效促使学习者完成对共同体的文化适应。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种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知识体系或者说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正式组织的理论知识”[4],相对于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专业知识教育而言,这种知识的教育更应注重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必须细细考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社会个体认知、认同与信仰发生的差异性,即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情境脉络及其对学习者所处的各种具体情境进行不断的认识、考量和反思。如果我们的学习和教育仅仅只是基于文本或标语,正如金特希(W.Kintsch)所言,当新学习的知识不能融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时,它依旧是心理形式的孤立文本[5]。因而,必须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所指、发生和应用情境之间的本然联系”[6],并置知识于学习者的主体情境之中,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体在认知、认同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魅力和现实力量,在心目中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信仰,从而增强学习与践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将无处置身,只能成为无意义的符号和待忘记的言词。也就是说,当原有观念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够成功地解释学习者所遇到的现象和种种问题时,常常难以进行有效的概念转变[7],这必将导致经验世界与学习世界的二元劈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与信仰教育情境化的实质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历史积淀情境开发利用与现时优化情境主动创设两条逻辑路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知识尽可能还原或置于其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具体场景或环境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或实践寓于与人的生产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即与人们身处其中的各种情境如生活、职业、学习、工作、劳动情境相契合,充分唤起社会主体在具体的场景中亲身经历和体验,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丰富具体的生活内容为源泉,以解决现实的困惑和问题为目标,强调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与选择及其内化与外化。综而言之,其要义就在于依照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地域、群体心理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置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情境的情感性、亲和性、形象性、渗透性、暗示性、导向性等特点达到以情、以情燃情、以情促境、以境提情,使教育对象认知与情感相融相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本身具有理论性浓、抽象性强、跨度性大等特点,因而怎样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使社会主体对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与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本质认识,从而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那么情境化的教育模式或方法研究对此或许将给予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
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85-386.
[3]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362.
[4]Daniels,H. Vygotsky and Pedagogy[M]. Routledger Falmer,2001:96.
[5]Resnick,L.B.Knowledge,learing and 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Bobert Glaser[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27.
[6]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6.
[7]Fraser,B.J,Tobin,K.G.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5-15.
责任编辑 陆 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