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优秀范文 >探究着力和谐管理着力营造学校平等团结文化氛围中国

探究着力和谐管理着力营造学校平等团结文化氛围中国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7662 浏览:236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和谐管理思想对组织实现目标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创建和谐的校园,以专业调整和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素质,以科学制度与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维护校园的长期稳定,将有助于地方高校进一步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校园稳定。
[关键词]和谐管理 科学制度 人文管理 以人为本
[]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64-01
和谐管理是院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凝聚人、激励人、成就人的学校管理目标;是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管理应注重科学制度和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二者相互渗透、有机协调,可充分调动院校官兵工作热情、激励创新精神、增强全员参与管理意识,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益。

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院校建设与管理中要对教育训练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其中包括教学基本制度、计划管理、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教学建议、人才队伍建设、教学保障、装备保障等制度,建立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要做到教有规,行有则,绩可评,人尽其责,物尽其用,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一种和谐的、能够共同遵守的、契约式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合理可行的教学制度、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反馈制度、教员评估与奖罚制度等,可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客观上也抑制了人性中的懒惰、任性、自由散漫等弱点。通过监督机制,保证制度的落实,是院校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对官僚主义、学术腐败、自由主义起抵制作用。因此,一所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这所大学发展的好与坏。只有具有一流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制订出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才能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院校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文管理是院校发展的推动力

人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是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有序和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文管理倡导“鼓励文化、激励文化、欣赏文化、分享文化”的崭新理念。集中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仁者爱人”。“仁爱”主要体现为尊重人、宽容人、理解人和善待人。“尊重人”,在院校里,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应该给予群众、教师与学生参与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权利,让他们参与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权威性和性;“宽容人”,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够原谅曾经犯过错误并改正的人,是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基础;“理解人”,经常换位思考,管理者要站在被管理者的位置去思考怎样管理,而被管理者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管理,这样就能够增进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建立平等、宽松的环境;“善待人”,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真诚,作为管理者要动情,对师生有深情,以心换心,沟通情感,充分肯定他人的进步,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训练的积极性。每名学员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短处,所以,要以宽广的胸怀,多看长处,使他们享受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科学制度与人文管理的有机融合是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之基,是院校和谐管理之本

制度管理是硬性的不讲情面的刚性管理,而人文管理是带有感彩的柔性管理,若凡事只讲制度而忽视人本因素,就会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之中。反之,若凡事都讲人情、讲情面,管理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在“人文”的幌子下大行人情世故,这样不但管理出了问题,还助长了不正之风、腐败之风。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渗透,营造出既强调管理又要保证权利;既科学有序、有章可循,又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健康积极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营造平等团结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
据此,在院校管理中要确定这样一个信条:少强制,多尊重;少批评,多宽容;少疑虑,多信任;少不准,多自由,为大家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空间。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为构建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搭建平台。积极调动教员干部的主体意识,以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要用自己的才能、知识、情感榜样、行为示范、人格魅力和思想追求构建学校和谐管理,影响全体教职员工,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集体战斗力的优势,做到“无为而治”,为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王道俊,郭文安.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

2.1l.

[3]芮明杰.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4]谷保俊.建设和谐校园的标志及内容[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