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民族文化 >探究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短板靠谁来拯救

探究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短板靠谁来拯救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9253 浏览:347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教学五年制高职学生过程中发现,人文素养知识积累不够,直接影响到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到他们具有较强的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影响到他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短板靠谁来拯救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们走向社会后具有为和谐社会创建贡献力量的能力。如何转变高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如何使高职学生的行为教育更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将通识教育引进高职院校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个理由。我们通过研究探索找到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行为培养方式,以期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 文化短板 五年制高职 通识教育 人文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建设者的重任,而文化育人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五年制高职的“专科层次”,使院校处在了高等教育的末端。虽然发展迅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理由。这些理由构成五年制高职学存活在的文化短板现象。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短板表现

短板原理就是木桶原理,指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学生走向社会后,专业技能能为他们谋生,但综合素质才是他们腾飞成才的关键。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失往往成为高职学生的文化短板。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指初中毕业后在高职院校就读五年获取大专文凭层次的学生。目前某些高职学生中存在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认真规划;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在学习中偏重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偏重考级考证轻视文化修养的积累;心理素质不稳定,自信心不足等现象。
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长期在以专业化指导为教育思路下,文化短板突出表现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少的人文素养、过强的功利导向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学校课程设置受职业教育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导致学校文化课边缘化。一些高职学生缺乏基础文化底蕴,缺乏对知识联系的深思,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弱化,社会适应性差,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等等,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在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教学中发现,他们的人文素养知识积累不够,内化不足,影响了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了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影响了他们走向社会后是否具有为和谐社会创建贡献力量的能力。如何转变高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如何使高职学生的行为教育更科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通识教育能弥补高职生文化短板

在诸多高校多年素质教育试点、通才教育实验和公选课实验的基础上,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悄然兴起。2006年9月,复旦大学的本科学院复旦学院成立周年之际,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本科基础教育学院在酝酿从局部性的通识教育实验向全校推广;清华大学等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有阶段性的成绩。这些成绩和实践为我们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发展通识教育,不仅将提高职校教学的质量和高校学术水平,而且将重塑大专生的人文和人格修养,为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崛起准备有良好品性的精英,更有利于课程改革,使学习实践性环节增加,课程内容生动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明修养养成自觉化。这些益处将直接弥补高职学生的文化短板,使其朝着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迈进,所以十分有必要开展将通识教育引进到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研究。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据百度搜索:《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
据此我们确定研究通识教育对于高职生的培养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文明教育及完备的人性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研究旨在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引导与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贯通。转变学生行为模式,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身在道德、心志、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学生需要通识教育吗

1.开展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前状况及对通识教育认知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五年制大专2010级的高职学生,涉及8个专业,17个班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99份,回收问卷699份,回收率为100%(部分班级部分学生填写有空白)。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文化底蕴积累和人文素养状况,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认识和态度,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课程模式认知情况,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等方面。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能客观地反映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目前状况及对通识教育的了解程度。表一:2010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之人文素质调研问卷统计
表二:2010五年制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之通识教育调研问卷统计(抽样)
现就收到的通识教育调研问卷统计问卷情况统计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展示如下:

2.调研分析及结论

从普查问卷分析看,各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文科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知晓率均在87%以上,而理科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知晓率就较低,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数控专业的学生,有的班级的知晓率仅为32%。总体来说,五年制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有待提高。
从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调查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只是较清楚和一般了解。还有13.1%的学生还不清楚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80.8%的学生认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样重要,应该受到重视;72.7%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主观评估是有待提高。85.8%的学生渴望自己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有32.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修炼只有36.3%的学生十分注意。上述数据表明目前高职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愿望,部分学生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途径比较迷茫,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重视通识教育。
目前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占54.5%,从课堂获取人文知识的占17.1%。对学校专业课以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安排有30.3%学生满意,大部分还是处于一般了解的状态。74.7%的学生愿意花时间上更多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短板靠谁来拯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非专业的旨在提高个人修养和浓厚文化底蕴的课程上。对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知识面广博精深、贯通融合的情况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现得不够。上述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对专业课以外的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还需多样化和常态化。师资队伍的培养还需重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融合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注重培养他们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调查我们看出,高职学生目前的人文素养状况一般,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在其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求生的一技之长,更要重视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学生渴望学校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看应聘者的学历、专业、证书等硬件,更注重人文道德素质等软实力,这种需求就决定了创新意识、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已受到高职学生的热捧。
总之,从调研的结果看,一方面,学生基本认可学校的通识教育目前状况和氛围,但也知道自己的文化短板在哪里,有追求更全面知识结构培养的强烈。另一方面,学校在通识课程设置与建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内化提升活动载体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些不足之处正是需要通识教育发挥作用才能弥补的,也是通识教育的急需开展的迫切要求。将通识教育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必修的教育意识还需增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康全礼.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9.2.
[3]刘子旭.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