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平面设计 >奥登伯格公共艺术文化语义

奥登伯格公共艺术文化语义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5540 浏览:1179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世界级的公共艺术家奥登伯格的作品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其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建构在超现实和达达主义的艺术传统中,以独特的具象形式语言和丰富的作品形态而闻名遐迩。本文分别从大众文化、视角的突变、物理性空间、娱乐精神四个方面阐述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当下文化艺术语境中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设计;奥登伯格;艺术作品;文化语义
:A
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共艺术家之一,1929年1月28日,他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此后在纽约州东南部拉伊和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居住后,1936年,举家搬迁到芝加哥定居,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从他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西方美学与消费文化下的当代波普艺术两者的融合在其公共艺术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变为艺术品,其作品通俗易懂,而且是波普艺术中唯一在全世界中留传下来的公共艺术作品。
在国外,奥登伯格被公认为是最激进的波普艺术家。他不像别的波普艺术家那样,仅仅只满足于对流行文化的模仿,他的作品的尺度更是大大超过一般人认为的公共艺术的尺度限制。在早期试验作品中,他的软雕塑,转变了传统雕塑的材质体验,而其公共艺术更是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称“奥登伯格是60 年代最激进,也最富创新精神的波普艺术家,他的公共艺术作品更是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艺术是快乐的东西。”

一、大众文化下的公共艺术

所谓“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的一种去阶层性的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是工业革命以及其后一系列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把奥登伯格公共艺术的文化语义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流行、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其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点。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为与来自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种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书斋文化正好相对的大众文化, 体现了商品经济社会普通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 表现出了形而下的、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作为波普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选材都是极其平常的日用品,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平等的普世的世界观,一种大众的草根的精神。而其作品的出现的前提是社会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出现,可以想象,当王权、神权和专制者的权力以一种垄断的方式制约着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像奥登伯格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他的公共艺术作品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让以往高不可及的艺术和审美走向了民众, 突出了民众作为上帝的地位, 获得了创作上的自由。建立了艺术通俗化和“通俗”艺术化的直接联系,确立了“俗学”成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它与精英文化下的美学观并存,体现出公共艺术既是为大众创作的艺术准则。

二、视角的突变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无疑这句话的背后是视角的转变,是一种对事物认知方式的转变。
自从当代艺术家杜尚那件臭名昭著的作品《泉》惊世以来,现成的日常用品便大兴旗鼓的进入艺术圈,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视角。而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大都是选材于日常用品,他通过将日常生活用品巨型化的方式,使世俗的物品转化为一种场所化的公共艺术,产生一种视觉经验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正源自与观者日常生活的熟悉体验。在艺术家眼里,日常用品已经脱离了人们日常视觉经验,成为转化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可能。
艺术家选材于我们身边无所不在的各种商品,从衣夹到女人用的唇膏,从剪刀到自行车,从雨伞到印章,从冰淇淋到铲刀,五花八门,太多太多看似平常的日常用品在艺术家的加工下俨然成为与当代建筑景观巧妙结合的当代公共艺术,其作品简直成为一个用实物构成的现代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奥登伯格还有建筑师盖里合作将他的大型实物公共艺术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在舍雅特广告公司总部设计中,艺术家用一个巨大的双筒望远镜将办公建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三部分。在这次试验中,巨大的实物已不单纯是雕塑作品,它极为巧妙的融合了建筑,成为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试验是艺术家与建筑师合作的成功典范,是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合作,建筑师盖里将波普艺术直接运用于建筑创作中,同时也是奥登伯格首次将其场地性公共艺术付之于建筑实体的一次重要尝试,影响了其后期的艺术设计,不管是对于建筑界还是艺术界都是一次重要的成功案例。

三、物理性空间

在公共艺术中,物理性空间主要是指公共艺术作品的材质、尺寸与颜色。
奥登伯格是一位对材质及其敏感的艺术家,他通过质感的转换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对话。
在他早期的艺术创作中,他经常运用转换质感的手法来表现他的艺术观点。他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物品的材质加以转变,打破了既定的视觉经验,这种突如其来的陌生感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性,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距离,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符号,继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在艺术家早期的作品中,有一件软雕塑作品《马桶》,在这个作品里面,平时人们习惯的光洁硬质的陶瓷马桶,被艺术家转变成了一堆软塔塔的塑料,其展示方式也被转变,质感转换的手法的使用,使作品与观看者产生新奇的心理感受,通过作品直接质疑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
同时,艺术家通过尺度的转换,产生公共艺术作品的陌生化。
尺度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尺度的转变,就会打破基于常规尺度所建立起来的视觉经验,而产生一种全新的认知感受。奥登伯格把小尺寸的日常用品放大几十几百倍直到惊骇尺寸,以一种巨大的尺寸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放大的物体通过尺寸的转变产生了纪念性宏达叙事的空间体验,其空间语义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幽默、戏谑、嘲讽的艺术效果。艺术家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棒球棒》,垂直向上的造型特点从语义上调侃了欧洲城市中哥特式的建筑体;另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掉落的甜筒》,这件作品位于德国科隆,从天而降的冰激凌甜筒,屹立在德国科隆一座建筑上,使本来普通的事物产生天外飞仙的视觉体验,对于严肃严谨的德国人这无疑是一种嘲讽,同时德国科隆是一个天际线充满教堂尖顶的城市,而尖尖的冰淇淋筒尖无论在比例上还是形态上都是对哥特式尖顶进行了后现代式的戏仿。这表明他的公共艺术作品表面看上去通俗简单,而实际其中内涵却充满了对物质文化的讽刺和对现代消费文明的嘲弄,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层面的深思,是艺术家基于消解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波普精神而进行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严肃艺术创作。

四、娱乐精神

娱乐精神即是“能使人获得愉悦的某种能量”。 正如大卫·斯特恩说过,NBA就是一场游戏,这个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50多年来奉献给人们的不是一种竞技,而是一种娱乐,围绕着它的一切也都带有强烈的娱乐色彩,进尔与之演绎有自己特色的娱乐精神。
大众需要娱乐,江苏电视台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一项重要休闲娱乐内容。现代城市发展中,娱乐休闲空间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高低的重要参数。而中华民族的精神里往往是多了份勤劳少了份幽默、轻松;我们的公共艺术品多了份说教少了份娱乐。反观奥登伯格的艺术作品,平凡、活泼、互动性强,拉近了艺术与受众的兴趣与价值观,拓展了城市物理空间的情感之维。使受众在城市物理空间中获得了一份轻松、娱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缓解了现代都市快节奏下的存活紧张。
“道在屎溺”,出自庄子的一句话,借此表达真理往往隐藏在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的事物中。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作品,用平凡的日常品,通过尺寸颜色材质的转变产生了超越事物表象的艺术魅力,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当下的存活空间,文化内涵。一如白居易的诗词,浅显而深刻。(责任编辑:帅慧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