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语文教学 >阐述重量运用教材中经典,增加学生阅读重量

阐述重量运用教材中经典,增加学生阅读重量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7178 浏览:234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生是不是热爱阅读?阅读量怎样?做个简单的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热爱阅读的,阅读量也很大,只不过学生阅读的内容与我们所期望的大相径庭。我们希望学生读一些经典,能增加人生的积淀,而学生读的更多是奇幻武侠等网络文学,或者是时尚杂志,而且常常读得废寝忘食,热爱读经典文学、读有思想深度的文章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
学生爱读的东西可以统称为休闲文学、消遣文学,只是眼睛的运动,不太需要大脑思考,阅读没有障碍。每个人都喜欢轻松,学生喜欢读这些是很正常的。只是这些书读完后没有精神上的喜悦感,读完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这样的阅读没有重量,对成长没有太大帮助。
经典文学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经典,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有特定的社会价值;经典,也是属于作家个人的,有作家的个性,所以需要读者静下心边读边思考。经典能跨越时代和个人,对不同时代的读者思想、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阅读经典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重大。
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架设在学生与经典之间的一座桥梁,运用得好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经典世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不断向学生灌输阅读的真正意义:人生时间有限,经历有限,阅读是借别人的经历思想拓展自己生命的厚度,阅读应该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不断地反复,会对学生的观念形成影响。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走进经典。学生生活的年代、人生经历、思想认识与作者有差距,阅读时难免出现障碍,及时清理障碍,减轻学生阅读负担,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学生自身阅读愉悦感受是阅读经典最原始的、最有效的推动力。第三,努力让经典走向现实。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虽然时代处境不同了,但它与当下现实生活一定存在联系。只有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文本才拥有生命,才会变得鲜活,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意义。
下面,笔者以自己在教学中一些课例来谈谈如何架设好阅读的“桥梁”。
有时需要借助各种教学凭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交代了贾府的环境,贾府的主要人物,为全篇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作铺垫。读好本文,能激发学生去通读《红楼梦》全文。选文情节并不波澜起伏,人物心情也没有大起大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很多学生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看过一遍,对要掌握的贾府社会地位,贾母、王熙凤、贾宝玉地位性格没有形成认识,更不要说感受到曹雪芹高妙的艺术手法、深厚的笔力。这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笔者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演员精彩的表演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抓住宝黛二人初次见面却彼此眼熟这一点,由教师或学生讲述“木石前盟”的故事,其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的情节激发了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的浪漫情怀。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让学生体会到描写的细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细读文本,感受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贾母的老祖宗地位,王熙凤的逢迎巧变,贾宝玉的反抗叛逆。在多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用音像资料作为教学凭借,利用贴近学生情感的相关情节激发兴趣。在学生走进课文之后,加以不断地追问:“‘木石前盟’怎么就敌不过‘金玉良缘’?薛宝钗获得了与宝玉的婚姻,但是否就获得了幸福?”既可以促使学生课后的延伸阅读,又可以引发对情感婚姻的思考。
当学生阅读中有困惑时,可以运用时代背景资料解除学生困惑,加深理解。《兰亭集序》第一部分从人贤、时美、景美、事趣、兴雅几方面强调“信可乐也”,可第二部分欢乐瞬间转变成悲伤,由乐至悲之间没有任何感情缓冲带,学生对此常常难以理解。这虽然可以用个体心理的乐极生悲、兴尽悲来来解释,但这种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这时可将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代特点介绍给学生: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也是士人遭受屠戮和迫害最严重的时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魏晋士人或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寻求暂时的快乐。士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常,就像蝴蝶华丽的翅膀,轻轻一捏便会黯然。因此,魏晋士人有共同噩梦般的记忆和集体的幻灭,流露出对生命的伤逝。在王羲之心中,眼前的美景在“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有了时代的依据。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有不同于别人的看法:“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把死和生看得一样重要,肯定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个体生命的觉醒。背景资料的介绍既能使学生理解作者情绪的突然变化,又感受到作者不受环境影响积极的一面: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生存?白色恐怖中如何让生命呈现一些亮色?如何保持人格的相对独立?笔者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东床快婿的故事,竹林七贤一些举止,魏晋风度的评价等。
艺术手法类似的文章,可以链联起来,便于理解和学习运用。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对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别里科夫,学生觉得写得太夸张了,特别是别里科夫指责柯瓦连科骑自行车那段,觉得不可信。这时结合学生熟悉的契诃夫作品《变色龙》,把契诃夫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介绍给学生,明确作者是在沙皇黑暗统治下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典型人物,这是对社会时代的讽刺。同样的写法,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也有杰出表现。三篇文章对比阅读之后,学生对夸张手法就有了感性明确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不也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则,思考这些规则存在的原因,是否跟生活中也有一些“别里科夫”有关?能否也用夸张手法描述一个生活画面?
经典表达的意义一般较深刻,学生阅读时常常理解肤浅甚至违背作者写作初衷。了解作者,将同一作者的一系列文章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十分必要。初读《紫藤萝瀑布》时,学生更多感受的只是繁花盛开的藤萝带走“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一切不幸都会过去这一类体验,这显然比作者宗璞要传达给读者的内涵要肤浅得多。这时将作者的《花朝节的纪念》、《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哭小弟》介绍给学生,再读“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课文对生命咏唱的主旨就明显了。读懂作者内心之后,请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感受过生命的脆弱和倔强呢?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呢?再如读《天上的街市》,对作者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想象得那么富庶,将牛郎织女生活的想象得那么美满,没有背景的介绍,不少学生简单地以为作者想象奇特,类似于现今屏幕上的穿越剧了。通过成仿吾《怀念郭沫若》和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片段,把五四运动之后国内文化界的文化救国倾向和作者思想的苦闷介绍给学生,学生才会体会作者是因现实的残酷而产生苦闷,只能寄情渺茫的星空来表达对光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感受到郭沫若在困境中的坚持、执著。
观念上积极引导,阅读中及时帮助,在有限的课堂中利用好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阅读的喜悦,获取一些阅读的经验,主动走近经典,将经典和现实生活勾连起来,让阅读成为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阶段,增加学生阅读的重量,意义重大!教材中的经典就像往水中投放的一粒石子,本身力量虽微不足道,但它产生的涟漪会不断扩大、再扩大,也许其中某个涟漪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丁春美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2266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