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社区管理 >简析军民我国军工企业高技术园军民技术融合路径查抄袭率

简析军民我国军工企业高技术园军民技术融合路径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28173 浏览:1233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在军转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军品和民品生产仍各自独立,自建高技术园区成为军工企业军民技术融合的战略选择。笔者根据当前军民融合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技术园发展的经验,尝试分析我国军工企业军民技术融合的差距,拟从技术的军民两用性和企业的军民通用性方面浅谈我国军工企业自建高技术园区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军工企业 军民技术 高技术园 战略选择
军工企业的高技术园是由中国人民解放装备部参与、军工企业主导、以建立军民技术共享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基地。它既可将研制出的技术转为军用,也可将军工企业自己的技术转化为民用,是联系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军内及民用研究机构的桥梁和中转站。

1.高技术园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所建的高技术产业园或工业园基本都是为了民用目的,即使有军工企业参与也是为了军转民而去,自己没有主导权,如何提高军工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国内高技术园的现状

一方面由于军工企业的特殊性,我国军工企业存在大量技术成果滞留企业,军工企业技术的低转化率和不能转化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民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虽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及时地转化为军工企业的优势。
我国现有技术园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学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着国内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并推广新技术,促进技术扩散和人才共享。其优势在于学科结构健全、基础研究夯实,创新能力较强、高层次人才汇聚以及联合攻关方面有较好,而弱势在于应用研究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二是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科学院的科技优势,就地取材帮助地方推动技术研发和升级。其缺点是主要为地方经济怎么写作,而不是为军用,基础研究方面比大学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稍差。 三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技术研究院,它完全由地方政府出资筹建并管理,紧抓住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是为地方经济,部分技术怎么写作于军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在建,例如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1.2国外高技术园的现状

日本、法国、英国、韩国等,各国都想通过建设科技园区来实现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但总体来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园基本分布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军民技术转化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的主要有两类:
一是美国的硅谷,从斯坦福研究园发展成闻名世界的“硅谷”,堪称当今世界科技园区的典范。其发展的高效率和高速度令世界仰慕,为各国的政府和高技术企业所倾倒,更为美国的军民高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这一时期,科技园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并未引起美国和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与企业界的足够重视。
二是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其虽从模仿硅谷开始建立,但却走了大学和工业界联合研发之路,发展为独创具有地方优势的科技园,并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增长方式,促进了该地区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英国新经济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建高技术园的技术基础

2.1技术的军民两用性

实践证明,“军转民”和“民转军”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大多数技术既可以军用,也可以民用,军民企业可以利用互相的军民两用技术,从而有利于军民企业的军民融合。当前,发达国家的军工企业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来提升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
近年来民用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军用技术,而且民用技术对军用的渗透力也在迅速地增强。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许多高技术武器中,就采用了许多成熟的民用技术。
在民用与军用高技术的关系上,出现了傅德棣在《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剖析》一书中讲到的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第一,在技术小平上出现了“军民接近”,甚至是“民高军低”(在某些技术领域)现象;第二,在技术革新方向上出现了“军民趋同”现象;第三,在技术扩散形式上,除传统的“由军及民”效应外,又出现了“由民及军”的逆向波及效应。这些显示许多民用高技术具有转用于军用的重要价值。

2.2企业的军民通用性

在我国,企业可以分为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这是我国特有的划分,在发达国家并不存在这种区分。我国军工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实力,在过去三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民用高技术企业已具有了相当高的技术研发能力,甚至有的已超过了军用水平。这为民为军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且民用高技术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力,利用它们参与军用技术研制就必有许多的优势。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技术民用企业以其技术上的优势,也参与了军品的研制而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曾说,在今天,我们将再也不能依靠单纯的军工企业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我们必须从军民用企业中去寻找。就是说,在于充分利用民用企业的技术力量,这为与军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提供了条件。故军工企业与大部分民用企业是可以互为依托的。为此,军工企业邀请有实力的民用企业参与指定项目的技术创新活动很有必要。当然大学、科研机构等也可参加进来,从而形成军民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2.3技术人才的共用性

由于,技术创新突破了军民企业隔离的状态,并使技术在军民企业间扩散、转移,就产生军民技术的融合而又促使军民企业间的融合,最终导致军民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
目前,要鼓励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某些技术项目相互合作的办法,来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的参与,更好地促进军用与民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技术人才的融合。
近年来,高技术广泛应用到军民两大领域,使得两个领域的不同企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通过军民企业间的双向技术的流动,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上的融合。

3.高技术园的军民技术融合路径

3.1军用民用技术互溢发展

从技术转移的路径来看,军民技术融合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军用技术转民用,这是二战后各国军工企业发展的总趋势;二是民用技术转军用,即“民技军用是指将相对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研究,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的一种工程技术开发活动。”[3]通过军用技术转民用和民用技术转军用实现军用民用技术的互溢发展。
“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限制一些敏感民用技术,如加密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出口。对于综合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施行‘民转军’具有很大现实意义”[4]。通过“民为军用”方式有效推动并促使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的转移,可以有效打破西方对我国军售的限制,有效形成军民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间互动的军民用技术转移机制,进而也拓宽了军用技术来源的渠道。

3.2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民用高新技术并在一些重要的高技术领域里,军民用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已不分上下甚至已超过了军用技术,这为民用技术“反哺”军用提供了基础。但在技术领域里,可以说,军用和民用技术是没有根本的区别和界限。用于军工就是军用技术,用于民用就是民用技术。因此,技术的军民两用功能和技术的协同创新纪,使得军民企业有了共同点,必然成为各国军工企业的共同选择。军工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先进民用技术,改造后来提升军工企业的军用高技术创新和研制能力以及在尖端技术上的创新水平,最终促进军工企业的高技术发展。同时军用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其他民用技术的牵引创新和带动进步。

3.3自建民技军用高技术园

高技术园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参与地方政府主办的科技园区,多是设立“军转民”公司,受政府主导,必须满足政府条件才能入驻,因而不能满足军工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二是自建高技术园。从自身需要出发,是自己主导,能根据自身的具体的情况从事科研和生产,笔者认为这是当下最适合可行的办法。而“企业获得新技术,主要是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获取(包括合作研发)两条途径完成的”[5]。这样,军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将是“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体系。使军工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以便利用并采用全球先进的民用企业研发的尖端技术缩短武器装备研制周期和提高武器的质量。

3.4国际技术合作发展路径

此外,可借助高技术园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与发达国家包括以色列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民间式的技术合作,或利用高技术园向军民用技术先进的国家如乌克兰等的科研机构或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直接投资,待项目成功后将技术成果转入园区进行再次开发。同时,可利用好当前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危机,拓展与欧盟和美国的高技术合作,以西方对华的先进技术禁售。如到美国和欧盟开办“民用技术”研发中心,或派园区的优秀技术人才到美国和欧盟的高技术研究所进行技术的联合研发项目,进而达到其我所需高技术随人转移到园区的目的,或相反邀请国外的专家来园工作。
当然,还可以通过海外兼并等方式,雇佣当地掌握核心高技术的人才研发我园需要的“民用高技术”,以此种方法了解和掌握国外高技术的新动态,为园区的高技术怎么写作。但也要防止合作中的“失密“事件的发生或国内和外国公司控制或掌握我高技术园的高技术发展及情况。
参考文献:
李建强,陈鹏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6
逮宇铎,兆文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8~160
[3]李同华.加快民技军用步伐提升整体科技水平[J].国防科技工业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2008(2):26
[4]何琼.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10):47
[5]于惊涛.外部新技术获取研究:模式、情境与绩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2
[6]傅德棣.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剖析[M].地震出版社,1993(11):129
作者简介:
陈明春(1963-),男,汉族,四川广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在读。
姚旭东(1984-),男,汉族,湖南邵阳,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冷链物流研究所,研究生,硕士学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