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生态教学 >《夜归鹿门歌》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教学

《夜归鹿门歌》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比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6458 浏览:191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篇目,也是著名的古典诗歌,在具体教学中,如果仅仅从单篇教学的角度,我们更多地是从诗歌中的意象、作者李白写诗前后的经历出发,对诗歌主旨、思想、风格进行学习。而如果从对比教学的角度,寻找一个同时代相近风格的诗篇进行对比教学,那么从时代背景角度关照盛唐诗歌风貌,似乎更能贴近编者的编写意图。本文就选择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孟浩然的名篇《夜归鹿门歌》进行对比阅读,诗歌是两人寄情于山水而留下的诗作,都写到了在山水之中获得的乐趣,都表达了对山水自然的眷恋,但两首诗歌在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具体诗句来加以比较分析。

一、《夜归鹿门歌》中的山水情怀探寻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正逢大唐盛世,在这一时期,诗人的梦想自然也是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生运气极差,多次错过出仕的机会,以至于郁郁终老。他壮年时就赶赴长安去谋求官职,盼望在仕途上有所进步,但因为“当路无人”,得不到当权者的推荐和赏识,最终只好还归故园,寄情山水,成为唐代一位不想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对于孟浩然自己来说,这自然也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和始终解不开的结。孟浩然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寄情山水田园,应该是心有不甘的,更是无比愤懑的。但是就这首诗歌所言,似乎此时的孟浩然不但默认了这样的人生,并且在心灵上开始探寻其中的乐趣。
题中所写的鹿门山应该离作者家不远,“庞公”就是庞德公,是汉末著名隐士。他不喜欢出仕,于是他拒绝了朝廷的征辟,隐居在鹿门山,从此这里就成了著名的隐逸之所。孟浩然在仕途失意后,似乎想起了这位前辈,于是追寻他的足迹,也在此修建了一处别业,因此就有题目“夜归”的写实。但这首诗歌仔细读来,其实还是阐发自己乐于归隐的情怀志趣,这看似与作者求官本愿不合,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作者多次失意,难免厌烦仕途;二是作者本性就喜好山水;三是古人诗歌中之爱山水、望隐逸多是一时之感,不能看作不变的思想。因此在这首诗中孟浩然确乎对山水之爱出乎真心、真情,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中,山寺、钟声、月光、鹿门、烟、树、松间小路、山中岩石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娓娓道来,非常幽清自然,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静谧优美的画面,真可谓隐居的胜境,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静谧优美的景色寓含了作者那种悠闲淡然的隐居之情。所以诗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的自比。在这里,没有熙熙攘攘,没有俗务缠身,没有失意不顺,唯有古寺明月、禽鸟山林等美景,隐者在这里可以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诗人真实地抒写出这种隐逸情趣,虽然也表现出了一些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种静谧、远离世俗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透露出在盛唐时代错失报国扬名盛宴的凄清与无奈,与晚唐时代诗人躲避战乱纷争而隐居截然不同。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寄寓情感发微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形象缤纷多彩,表现手法新奇,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又名《别东鲁诸公》,从时间上看,本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由于受当朝权臣排挤,李白被赐金放还,没能够一展胸襟,这对于李白而言是郁郁难平的。离长安后,他回到东鲁居住了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无法忍受这种安逸和空虚,于是他与东鲁诸公告别,踏上漫游的旅途,希图通过寄情山水,来消释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排解其中的愤怨。
对于李白来说,他并不是要写现实中的天姥山,他要写的是历来游览的那些山水,甚至可以说,现实中的山根本不是他要表达的内容,他要写的只是他心目中的山,带有某种寄托的山水,因此,用梦游便于作者超脱现实,对天姥山进行寄寓式地阐发。诗人运用极度夸张与浪漫的想象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仙境的瑰丽如幻,但梦醒时分,一切消失了,眼前的现实依旧无奈、黑暗。李白在梦中所游历的山水自然是一种美好、理想的人生与社会,那么梦中的美好自然就与现实的黑暗、丑陋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对比。在诗中,诗人因为仕途失意、人生挫折,于是感叹“古来万事东流水”;为了排遣这种失意,他选择梦游、仙游,在天上仙境之中找寻乐趣,于是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慨;然而诗人并非耽于享乐,这不过是《夜归鹿门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对比教学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一种欲扬先抑的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于是在诗歌的结尾,诗人还是发出了不愿为权贵折腰的呼喊。
这才是李白,那个敢想敢说的李白。李白虽然曾受帝王优宠,但也不过是个词臣,在这样的景况下,李白不但有失尊严甚而根本就没能够实现理想,一展抱负,同样在盛唐这场即将转衰、结束的盛宴面前,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因此,李白这样的一种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决绝,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决绝。对他们,李白深深地表示出蔑视与不屑,这种不屑写出了千古以来多少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之人的心声。所以,诗歌虽然因为记梦而显得浪漫虚幻,但实际上依然是针砭现实,寄托了诗人的现实理想与态度。

三、两诗中盛唐诗歌风貌

在对两首诗歌的思想进行探索发微之后,我们发现盛唐时代诗人共同的特质就是矢志报国,扬名显亲。即使遭遇挫折失意,也只是短暂寄情山水,而在骨子里、血液里依旧涌动的是一展所长、一展抱负的梦想。可以说,孟浩然、李白同为盛唐时代最为著名的诗人,有着一样的理想,也都有着超凡脱俗的诗才俊笔,在人生遭际上虽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郁郁不得志;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热爱,但本质上孟浩然欣赏的是其中的隐逸之趣以及以此象征的高洁情怀,而李白则是不屑于隐居山林的,只是借游览山水来纾解心中郁结的不满,从而表达对现实黑暗的鄙弃。两者的情怀一疏寂淡然,一激扬热烈,可以说是大为不同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