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特殊教育 >简析集中办学对吉林省敦化市基础教育深层次影响

简析集中办学对吉林省敦化市基础教育深层次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20080 浏览:855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21 世纪以来吉林省敦化市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具体做法及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指出该项政策在实施中存在诸多理由与不足,希望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集中办学 寄宿制 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
:A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1998年我国政府提出农村办学应集中人力与资金,办好中心学校,力争扩大办学规模,配备相应教师,开办寄宿制,逐步减少现有村小,保留居住极分散山区的少数教学点。因此全国将拆掉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农村区、乡学校,实行集中资源办学的策略。从1998年到2006年,8年时间内,我国小学总数从60 . 96万所减少到34 . 16万所,减少了将近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这样的调整虽然有集中办学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并提高了中心校的办学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但是也可能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儿童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敦化市稳妥推进农村集中办学的几个做法

2.1严密论证,科学规划,为实现农村寄宿制办学打好基础

(1)准确评估每生每年的经济负担。住宿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校一年300 元/生,非公寓化管理的学校一年160元/生;每月伙食费小学每生120-150元/月,中学每生200 -250 元/月,以上合计小学每生每年支出约2000元左右,中学每生每年支出约2500元左右,寄宿制集中办学每生一年的总支出略高于原支出,一般家庭均可承受得起。
(2)准确把握家长渴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正常心理。村小落后的办学条件,低素质的师资以及生源不足,使村小只能隔年,甚至隔2年招生,有的小学只有4名学生,多的也不超过百人。办学条件也十分艰苦,一些学校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讲台,几张桌子几间校舍”。学校的教师多数是转正后的民办教师。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学前启蒙教育,更没有条件教孩子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等等。因此,家长希望孩子能到教学条件好,教师素质高,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就读。
(3)西部开发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政策以及国家、省教育厅的各项政策、项目(两免一补)为实施集中办学创设了优良的外部条件。
经过调研论证,敦化市于2004年在大桥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到2010年通过调整,全市农村只保留官地中学、官地镇中学、大石头镇中学、黄泥河镇中学、额穆镇中学、贤儒集中办学对吉林省敦化市基础教育的深层次影响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镇中学、大蒲柴河镇中学等7所中学学校,其它9个乡镇的中学并入以上各校实行片上集中办学或与本乡镇中心小学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

2.2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全面提高寄宿制教育质量

建设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很重要,但是管理更重要。加大宣传和扶助力度,确保学生“进得来”。为保学生进得来,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把政策和措施宣讲到位,让家长充分了解实行寄宿制办学的好处,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寄宿;各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入学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认真把握每一个住宿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只要有一名学生未按时上课,学校就派教师及时到家庭了解情况;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制定全市寄宿制学校住宿收费标准和用餐收费标准。
为了让每一名住宿生都能“留得住”,敦化市完善基础设施,实行寄宿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或高于城区学校的水平,学生的住宿条件远远高于白己的家庭,餐厅卫生、饭菜丰富可口;出台了《敦化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各学校根据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教学、学生生活、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层层签定了责任书,职责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
通过加大教学和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学得好”。敦化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教师能力素质培训,强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12个实行寄宿制办学的乡镇中小学生流失率明显降低。基本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带来了四个变化,即学校“变小为大、变弱为强、变分散为集中,变落后为先进”。

3 研究结语

对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的反思并不是否认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在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及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积极影响。集中资源办学是一项在全国执行的政策,该政策在实施中在一些地区实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这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压力小),但在一些地区也存在诸多困难与理由,政策的预期效果难以达到,反而给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目前还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
但是我们要注意: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适应农村需要的、优良的农村学校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而且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民元气,改善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重要事业。希望国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与措施,更好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