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通俗音乐 >关于走近墓葬艺术

关于走近墓葬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7590 浏览:811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墓葬文化在古人的世界里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延续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它在中国古人的社会活动和与艺术创造中保持了一个核心位置,并且源源不断地吸引后人去关注和解读。
关键词:墓葬文化;传承;社会活动;艺术创造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墓葬文化在古人的世界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延续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墓葬艺术最常见的媒介也就是通过一些书籍和博物馆的文物来了解。甚少直接观摩墓室的情形出现。即使是在原本的遗迹上参观,也是多为隔离、林散的墓室遗迹,并没有系统而完整的实地勘察研习过。
墓葬的学术研究应当注走近墓葬艺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重原始环境和功能,在礼仪和建筑语境中展出中国墓葬艺术。而不是习惯性地将其分散为互不相敢的玉器、青铜器、雕塑和绘画等门类。墓葬艺术的研究需要吸收展示体系,不仅要从形式的角度了解每一件器物,更需要从原始功能和象征性的角度解释其材质、色彩、大小、比例、风格或类型,甚至所有有关其设计和制作的特殊理由。只有如此,才能真实理解墓葬的艺术。
正是因为这样的研究策略,要了解中国的墓葬艺术,就必定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墓葬艺术根植于在这些土壤当中,并与之密不可分。看待一部中国墓葬艺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另一部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的信仰、执政者的政治主张、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科技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开放程度。在这个死后的黄泉世界里,展示的是集成所有当时人们所能想到的美好之事物的一个理想家园。因此,每一个时段的墓葬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被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所影响着。
《礼记》有云:“葬者也,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由此话可得,墓葬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将死者和墓内随葬品“藏”于人类实现之外。不被外人所发现,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礼仪程序,复杂冗长而又严格。同时,一座墓葬包括扩地上和地下连个空间和建筑单位。然而地上和地下的这两部分的关系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建筑程序,而是包含了一个空间和知觉的突然断裂:这两个单位具有互相隔离的物质环境和建筑设计,并且其礼仪功能以及与人的关系也各不相同。
墓葬艺术内容繁多而又复杂。是从集中考察墓葬的准备和建造过程出发来具体展开研究呢?还是着眼于作为空间结构的墓葬和它的内容来研究?显然,第二种研究方式是把所有的陪葬品还原到它们所在的墓室建筑的空间当中。
当把墓葬视为空间构成之后,目光就不由得就关注这些空间构成的物质存在形式,着眼于其中的“物件”或随葬器物。反对割裂地欣赏器物,及其历史和审美价值,意在表明丧葬器物的物质性与丧葬建筑以及丧葬装饰密不可分。它们三者相互影响和补充,共同实现墓葬的功能和象征作用。只有把墓葬中的器物放在一起,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这些器物不同的材料、形式、装饰、陈设和礼仪功能。
所以,器物或随葬品,墓俑及其媒介,对死者尸体的处理这些方面成为更详细的解说点。诠释着某些材料、媒质、尺度、形状和色彩被墓葬特殊选用的理由,以及这些物质和视觉的元素是如何被运用、转换和结合的缘由,以实现怎样的墓葬艺术的宗教和艺术目的。
这些都一点一点的带领观者走近墓葬艺术,引领读者带着兴趣和疑问去解开墓葬文化繁复又神秘的内容。在中国的墓葬装饰中从不拘泥与一种单一的时间性,而总是把多重时间性综合到一个复杂的互动之中。也正是如此,时间性被单独列出来。这里有宇宙神话,孝子和隐士构成了历史绘画的两个持久的传统。历史叙事承载着回顾性传记、对往日的回想、复古的内容。
除了这些,“旅行”是中国墓葬艺术中的这种连续性的最常见的视觉隐喻。从墓葬到仙境,出发的甬道,这些都是灵魂的旅行要经历的路途。而艺术创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墓道的墙上,以生动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会出技艺高超的图像。最后又淌入泥土并夯实,精美的壁画被完全的掩埋。这些墓葬的形式和行为也就被理解。在灵魂升天后,生人和死者都不再需要这些图像了,做为媒介的存在作用也就没有了。
走近中国的墓葬艺术,在了解这些文化和古人的习惯之后,许多在墓葬中看见的神秘的遗迹也就得到了解释,很多古人奇异的举止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答案。虽然,现在还有很多未能解开的谜团,在这样的持续的研究下,我们会一步一步更加了解中国的墓葬艺术,了解古人的想法,了解当时的文化。
墓葬艺术历经千年而不衰,它承载着太多文化的内容,吸纳了众多信仰和时间以丰富自身的能力。并受到绵绵不绝的祖先崇拜和孝道的支持,它在中国古人的社会活动和与艺术创造中保持了一个核心位置,在黄泉世界造就了变化无穷的建筑结构,图像程序和器物陈设。
【参考文献】
[1]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