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消费心理学 >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心理动力和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社会文化心理解读

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心理动力和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社会文化心理解读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10024 浏览:296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恩格尔定理是分析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理论工具,完整地理解和运用恩格尔定理必须认真研究该定理所潜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文化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倾向与特征、文化心理共生效应三个基本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动力系统,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必须重视并深入研究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功能,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心理方略。
[关键词]恩格尔定理;文化心理;文化产业;文化消费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4—0108—06
[基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与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的社会文化心理解读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恩格尔定理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的拉动力研究”(批准号:HBl2U005)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快速发展,但在实践中文化产业的优势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文化消费水平似乎与恩格尔定理所言不同。于是,一些人提出了“恩格尔定理失灵”的说法,认为恩格尔系数遭遇了“中国式尴尬”,应该予以“改革”和“修正”。实际上,人们运用恩格尔定理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时,过多关注的是物质的经济因素,而对其中的文化心理因素重视不够,才导致认识上的诸多歧义。本文试图对恩格尔定理进行文化心理解读,分析和研究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的动力功能与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方略。

一、恩格尔定理及其潜含的文化心理因素

恩格尔定理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el)提出的,用以说明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经济收入增长,居民家庭用于购写食品的支出比重会下降,用于满足文化需要的支出比重会越来越高。

(一)对恩格尔定理的完整解读

恩格尔定理的内容实际上是两条:第一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下降,可称之为恩格尔定理I;第二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用来满足文化需要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可称之为恩格尔定理Ⅱ。两条定理相互关联,可以用来考察、判断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恩格尔定理用数学公式表示,可得出两个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系数Ⅱ=文化消费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迄今为止,恩格尔系数Ⅰ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联合国粮农组织所使用的恩格尔系数就是恩格尔系数Ⅰ。多年的统计实践证明,恩格尔系数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状况,因此,恩格尔定理被世界公认为“最可靠的实证性规律”。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Ⅰ有三个里程碑式的数值:建国初期在80%以上,1978年为60%左右,目前已降到40%以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多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1),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撰文披露,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从表1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通胀等因素影响,个别年份有所波动,总的趋势没有转变,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转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Ⅰ的变动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城镇居民生活经历了温饱、小康和开始富裕起来,农村居民生活经历了贫困、温饱和达到小康的过程。虽然还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和阶层差异,但人民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已显示奔向富裕的开端,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恩格尔系数Ⅰ是分析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Ⅱ则直接反映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仅仅运用恩格尔系数Ⅰ直接判断和评价我国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存在着策略上的缺陷。许多学者注意到,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快速增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式发展”。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现象的真实性,但对我国的研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以2003—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为例,8年间,人均GDP从10542元增加到29992元(2.8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72元增加到19109元(2.26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6511元增加到13471元(2.07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Ⅰ从37.1下降到35.7(下降了1.4个百分点),但恩格尔系数Ⅱ不仅持续走低,而且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见表2)。特别是2008—2010年这3年,人均GDP分别为23708、25608和29992元,按照对应年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分别达到了3413。6、3748。8和4430.5美元,而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不仅比前几年下降了1-2个多百分点,而且连续3年居低不上。一些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学者正是因此对恩格尔定理产生了质疑。有学者则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物价变动、收入差距等制约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的因素。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导致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Ⅱ波动的客观理由。当我们深入研究居民家庭经济增长与文化消费关系时发现,在这些物质因素背后隐藏着更加重要的却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二)恩格尔定理潜含的文化心理因素

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仅广泛渗透于物质消费之中,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消费形式,人类消费的符号化程度和社会作用日益凸显。与物质消费相比,心理因素对文化消费行为具有更显著的制约性。1.社会文化心理是经济收入与文化消费之间相互联系的必经环节。家庭经济收入增长能够刺激文化消费,但必须经过消费主体的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消费意向、价值判断和主观选择这一文化心理环节,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发生文化消费行为。消费者在不断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随着旧有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或更高水平的文化需要,反过来刺激文化生产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
2.社会文化心理是文化生产的起由。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生产的依据,文化心理是文化市场的实质性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产销对路。企业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生产多少,推出怎样的文化怎么写作、如何确定怎么写作的类型和规模,主要取决于广大消费者需要什么,以及需要的类型、层次和程度。即使在完全市场经济视阈下,生产企业要获得高额利润,也必须把提高让渡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含量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在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是一切社会生产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初动因。
3.社会文化心理是文化消费的归宿。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的目的性更明确、更高级、更复杂。物质消费主要是满足存活需要,文化消费则是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物质消费主要是满足生理性需要,文化消费则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物质消费在于它的实用价值,文化消费则注重其社会作用和符号价值。人处于贫困时期,在存活动机主导下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消费属于被迫或无奈之举,消费者的选择性很小,文化消费则具有更强烈的目的性和更大的选择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文化消费行为是否发生和怎样发生,取决于消费主体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动机的强度;在需要强度和文化产品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否购写和购写多少文化产品,取决于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即满足主体心理需要的性质和程度。

二、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的动力功能及其特征

社会文化心理是人脑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是社会主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浸透于心理系统的各个层面,形成国家和民族传统的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特定民族“历史地形成的存活条件的内化和民族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和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整体性,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群体的共同愿望、利益、要求和心理倾向,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化心理结构既有人类的共同性,更具有民族的、区域的差异性,折射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因如此,特定民族每一时代都有基本相同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的动力功能

文化心理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就主要方面而言,包含文化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倾向与特征、文化心理共生效应三个基本层面。各文化心理层面相互交织,各文化心理现象相互影响,构成了文化生产发展的多维心理动力系统,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推动着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演进。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认为,产生文明的环境不是安逸的而是困难的,总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才成为创造文明的地方。文明起源于人类对发生遭遇情况的挑战和应战,社会文化心理是推动文明产生、成长和衰落的根本动力。他说:“这些心理上的状态,事实上是无法衡量和计算的,因此也无法在事先做出科学的估计,然而这些却正是在发生遭遇的情况时起关键作用的决定力量。”
1.文化心理过程的功能。文化心理过程层面,主要包括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创意、文化判断、文化评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和文化创意。首先,文化认知是文化心理的基础。人们通过文化感知、文化思维、文化理解来接受社会文化的同化、教化和内化,是文化心理动力功能产生的前提条件。文化消费是以文化、文化产品、文化劳务为消费对象的高雅行为,是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的认知、购写、鉴赏、使用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因此可以说,文化消费始于文化认知。其次,文化情感对内是文化心理发展的动力,对外是强化文化行为的动力。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定在消费主体的内心产生这样那样、或深或浅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还是厌烦、感动还是漠然、迷恋还是憎恶等等。文化情感通过心理感染产生文化兴趣、文化偏爱、文化依恋,加深文化体验,增强文化消费动机。再次,文化创意是文化生产的源泉。通过文化想象和文化创意创新文化产品,发展文化市场,带动文化消费,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心理倾向与特征的功能。文化心理倾向与特征中的许多心理现象都对人的文化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文化需要、消费、购写动机、文化态度、价值取向、文化人格、消费能力等。其中,文化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人的需要区分为存活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阐述了需要是动力因素原理。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还多次阐述了人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思想,恩格斯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存活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存活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根据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行为模式,需要是个体行为原动力,文化需要诱发消费,消费转化为购写动机,购写动机产生消费行为。所谓拉动文化内需,简言之,就是提高文化需求张力,激发文化消费动机,强化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内驱力。因此,文化心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功能,最集中体现在人的文化需要上,其余各因素都是文化需要的动力功能的延伸、转化和实现条件。
3.文化心理共生效应的功能。文化心理共生效应指社会群体在文化生活环境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群体成员趋同的文化心理现象,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着的模仿与攀比、舆论与流言、流行与时尚等文化心理现象。其中,流行与时尚的动力功能在文化生活中最为突出。文化市场和火爆期表现为流行与时尚,流行是一定时期内某种生活方式引来许多人的模仿与追随的文化心理连锁反应;时尚主要指在某一时期人们所普遍崇尚的某种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流行与时尚通过模仿、暗示、舆论、流言等渠道形成,甚至可能导致一种“时狂”。后现代文化消费主义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志社会区分的方式;是一种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流行与时尚是阶级区分的产物,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给予个体不会孤独地处于他或她自己行为中的保证。“社会较高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和较低阶层区分开来,而当较低阶层开始模仿较高阶层的时尚时,较高阶层就会抛弃这种时尚,重新制造另外的时尚。”流行与时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与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的社会文化心理解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它。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与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的社会文化心理解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GetFullDomain},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三)刺激文化内需,拓展文化产品市场

在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二者辩证互动。消费可以推动生产,生产能够刺激消费,协调供需关系是开发文化市场的关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是:文化产业刚刚兴起,文化市场有待开发,供需关系结构性矛盾尖锐,文化经济整体水平偏低。一方面,高端文化精品奇缺,难于满足高消费能力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中低消费能力阶层由于经济收入偏低,又要优先考虑住房、医疗、养老等理由,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必定紧缩,加上文化产品整体偏高,给广大中低收入阶层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中低消费能力阶层人数众多,文化消费潜力极大,但由于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文化情感淡薄,造成文化市场供需双向低迷。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我国既要运用政策的、的和心理的手段刺激文化内需,又要大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层次,形成拓展文化产品市场的双驱机制,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四)提倡健康消费,引导文化消费时尚

改革开放以来,受封建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文化消费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宗教活动泛滥,黄、赌、毒猖獗,扰乱文化市场秩序,抑制健康文化生长,导致社会文化生活失范,社会风气逆变。“文化心理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与方略——基于恩格尔定理的社会文化心理解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是一种潜移默化力很强的群体意识”,文化消费比物质消费更容易形成潮流和时尚。“文化消费向时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消费与时尚已密不可分。”人们往往异常看中文化商品指称某种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价值,导致各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等等。因此,进行文化产业评价时,不仅要设定企业经济利润指标,也要设定社会文化效益指标;在拉动文化内需、刺激文化消费过程中,注重质和量的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尚消费,把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五)注重文化创意,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我国文化产业低端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生态链不健全,致使文化企业缺乏活力,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没有显现出来;第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太低,高端文化产品缺乏,导致文化消费低迷,通过文化产业拉动文化内需的战略难以实现;第三,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中文化内涵的先进性不足,先进文化思想的教化与同化功能低下,造成异质文化泛滥。文化产业低端化的根本理由在于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不足,已有创意多在低层次运转。产业发展需要创意,产品研发需要创意,市场开发也需要创意。离开了创意,文化经济便如死水一潭。“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定与科技发展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因此,文化产业必须制定出以创意求发展的方略,坚持外延开发与内涵发展并举的方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切入点,在完善产业生态链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发展;以文化创新为生长点,用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以增加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现代科技和先进文化的含金量为着眼点,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参考文献:
[1]马建堂.科学发展铸就辉煌[J].求是,2012,(12).
[2]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英]阿诺尔德·汤因比,著.石础,缩编.历史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德]齐奥尔格·齐美尔,著.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8][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龚妍,付兆峰.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10]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jrzg/2009-09/26/content_14-2739

4.hun.

[15]西林.社会文化心理与维护社会稳定[J].新疆社科论坛,2003,(5).
[16]包霄林.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J].新华文摘,2009,(9).
[17]黄韫宏.推动科技创新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J].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2)。
[责任编辑:李小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