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有关于《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

有关于《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33624 浏览:1567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好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所得,更多的是策略上的所得,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上的所得;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向着这种境界一步步迈进,语文教学定会精彩无限。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立刻想到《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的为学境界,至今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回想语文课堂上一些以游戏形式来搞所谓“愉快学习”的策略,恐怕悖离了孔子所讲的乐学,而把乐学与刻苦学习对立起来,就更加悖离了孔子的本意。孔子对学生颜渊的评价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这种把生命融化在精神世界里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乐学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一步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内涵,引发他们产生联想、想象,把这种兴趣上升到乐的境界。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可先把作者归有光的仕途情况、早年失母、中年丧妻等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研读,使学生对写作的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学生对文章有了《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迪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渴望了解的情感,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涵咏,让学生从语言层面上沉下来,细细品味。通过沉吟品读,感受雍容雅正的古典语言之趣以及语言背后作者的心灵世界。
《论语》中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反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一方面强调多向别人学习,同时又肯定了共同学习的必要,这正是现在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因为学生的情感阅历还不够丰富,需要教师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以引领;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是一致的。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亲自下水写作,体会学生作文的感受,因为每一次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思维过程。作文讲评,可以分出几个小组,根据老师的批改,阅读互评,并在课堂中对优秀作文加以点评。也可以把教师的作文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谈自己的写作深思过程以及应该改善的地方。作文教学是一个师生活动、合作探究的环节,因为一个“只说不练”、形成定势的教师,教起作文来必定是没有说服力的。亲自下水作文会从宏观上把握写作的流动过程,会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把学生引进写作之门。这样的教练,专业性更强,示范性更强。这就是教师的精神引领作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之间合作讨论、撞击思想火花、共同提高的过程。
《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理论,一直被后世教育所推崇。而在“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下,孔子不是放弃不管,而是“不复也”,也就是不在举一反三这个层面上反复,而是转变教学策略,重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消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最后使学生较为顺利地进入“举一反三”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受到启发,面对高中语文内涵丰富的选文,不能一味地把教师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而要重在启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尤其在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下,要善于转变教学策略,重新深思自己教学的突破点,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新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诗歌所反映的背景很陌生,学生对全诗的意象以及主旨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句的语言层面感知作者的感情。然后,提出理由让学生深思:1. 梁小斌丢的那把钥匙是否是一把普通的钥匙?你读到哪些诗句时意识到的?引导学生再回到诗歌的本身,明确“钥匙”这一意象是具有象征作用的,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孩子脖子上的钥匙,这是家与温暖,是正常、有序生活的象征,这钥匙也是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2.钥匙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的?谈一谈作者怎样“丢掉了钥匙”?为什么丢掉了钥匙?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愤、悱” 的基础上,最后抛出诗歌的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十多年前的中国正值十年动乱时期,提供搜集到的有关的信息知识、图片、文章等,使学生一下子豁然领悟了作者的心情;3.丢失了钥匙后,作者失去了什么?全诗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不是能够准确理解,需要反复深思,通过寻找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体会其象征内涵来理解全诗的主旨:诗人是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是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是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向来见仁见智。但把课上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凸显课改的理念,是所有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