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小学班主任教育 >谈述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与情感培育对策

谈述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与情感培育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32166 浏览:1461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审美、文化、灵性、人格四个层面的内容去构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化,并通过体验、共鸣、对话策略的实施,推动语文情感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最大效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儿童语文情感,构建语文情感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构建
许多语文教育的改革者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开放的教学观、立体的教学观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语文教学在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开放格局,语文教学在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在走向“网络”,语文的发展空间在逐渐拓展,语文的资源也在逐渐丰富。因此,对儿童语文情感的培养就不是单层次的,语文情感的内容是多项的、丰满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及情感培育对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通过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策略,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儿童的语文情感,构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化格局,应该是大势所趋。

一、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的空间组合

我们通过对语文教育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特征的深思,归纳出“儿童语文情感培养”四个层面的内容:审美、文化、灵性、人格。并逐渐使儿童语文情感构建成一个球体状态的立体化的情感空间,四个层面的内容组合形成了球体的“东南西北”四个半球:东半球——审美愉悦的生命绿洲;南半球——文化生成的自然生态;西半球——灵性焕发的动态时空;北半球——人格完善的崭新视野。这四个半球的构建不是单一的,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互动的、兼容的。每个情感区域都有着对话的情怀,文化生成的构建是以审美愉悦的情感为基础,灵性焕发有助于文化情感的滋养,儿童人格随文化情感的丰富逐步完善。

1、审美愉悦——语文情感教育的生命绿洲

审美愉悦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愉快,它既不是单纯的感性愉快,也不是单纯的理性愉快,而是感性与理融渗透而引起的愉快,是内在自然人化建构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完善化的表现,呈现为各种心理机能合规律性的自由活动。
语文教育具有审美化的艺术特征,语文教育审美愉悦情感与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情感就必定有共通的特质。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从这个作用上说,语文教育审美的愉悦也是解放的愉悦,首先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教师教学由功利化走向非功利化,由专制化走向化,学生由心灵封闭走向心灵开放,由压抑走向舒展,由“个人化情感”走向“社会化情感”。其次是教育视野的解放,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构建,由单一感官到多种感官的整合,由“课堂时空”向“生活时空”拓展。最后是教育功能的解放:“认知化”转向“情感化”,达到情知平衡;“工具性”转向“人文性”,达到相谐;“活动观”转向“生命观”,达到境界升华。
语文教育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健康发展,会有利于夯实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层面,同时也会激活语文教育的情感生命。缺乏审美愉悦情感,语文情感教育的生命绿洲,便会逐渐“沙漠化”。
语文审美愉悦情感只有真正贴进儿童的心灵,情感培育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文化生成——语文情感教育的自然生态

语言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本身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文化生成的情感就是一种具有自然生态功能的情感。语文教育“人文性”培养目标以及其负载的文化传递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创设一个文化生成的语文情感世界。
之所以造成语文教育这种情感缺失的目前状况,是因为语文缺乏一种文化生成观,即缺乏一种儿童文化的生成观。儿童文化是负载着儿童精神的文化,儿童文化通过语文教育和各种大众传媒与儿童相互作用,通过主体的内部矛盾形成新的文化状态,文化逐步在个体身上成活和生成。儿童文化结构不断重构而发生变化,也影响着儿童的精神结构的变化和重构,随之儿童的精神才得以健康成长,成长为儿童情感世界的绿色屏障,富有生机的生态林。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者不仅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更要使学生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儿童在无助时,需要借助幻想,减缓自己的恐惧感,他们处在弱势时,需要成人的精神关怀,在痛苦中也要体验其幸福的人生。这样儿童就能不断地在儿童文化的体验和熏陶中,丰富着自已的精神世界。
语文文化生成需要借助三个层面的实施来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1)文化情感的培育。首先要培养儿童热爱汉字汉语的情感。其次培养儿童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情感。最后要培养中华文化复兴的情感。(2)文化价值的生成。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语文教育也就是文化价值引导,语文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认识文化价值,而且在于发展文化价值,形成培养价值形成力。通过文化价值的选择和预设,文化价值评判和内化,文化价值的追求与弘扬等重要环节,由儿童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构建儿童文化价值观。(3)文化创造力的生成。创造是一种焕发热情的教育的生命功能,“教育所观照的是作用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是创造,是体验,是感受”,文化吸收和内化只是一种储备,是创造文化的物资基础,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新质,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灵气焕发——语文情感教育的动态时空

儿童天然充满灵气,学语文要讲究灵气。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感化把儿童的灵气引导出来。所谓灵气,就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目光远大,想像丰富,富有创见等心灵素质的综合表现。灵气是一种情感的生命流动,如一股细细的山泉,和着儿童的生命律动,健行不息。
语文的灵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1)悟性:一种强烈的敏感性,灵气发展的基础。悟性的内涵是:1)对文字的领悟有很强的敏感性。2)对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有强烈的敏感性。3)对自然界事物美的和谐有强烈的敏感性。4)对生活中反映人性美的事和人有强烈的敏感性。5)形象诉诸文字有强烈的敏感性。(2)疑性:灵性的思维特质,语文情感的疑、问、思的综合表征。有疑才问,有问才思,有思才生趣,有趣才会有感性的愉悦,“多疑善思”的情感才会更加稳固。这就会有力地推动知识的增长。(3)诗性:语文教育浪漫情感的艺术特征,是一个脱离理性思维的情感世界。语文的诗性世界就是充满,富有幻想,言与意的表达放松自如的情感世界,是一个由“本能自我”向“精神自我”的高度超越的过程,是一种热烈情感奔涌的状态。(4)个性:言与意的个性化,是儿童灵气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儿童逐步形成语文个性化学习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情感,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儿童只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灵气的焕发。

4、人格完善——语文情感教育的崭新视野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所指的是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命情趣等内容。儿童的人格教育应该是儿童心理素质的综合优化,健全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作为有着丰富人文底蕴的语文学科,就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有这方面教育价值的追求。一部《论语》折射着孔子高尚的人格光辉。孔子与学生的交流就渗透着美学、学、哲学的价值,这种对话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整个教育过程,孔子的人格始终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杜维明教授在《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中指出:“《论语》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人格,为了发展我们自己内在的人格资源,是为己之学。”
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语文教育途径,利用情感策略,去完善儿童的人格,需要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格调与人格的关系。格调就是品位,只有追求语文教育艺术的高品位,才能完善高尚的人格。语文教育的高品位包括教师情感人格素质,课程资源人文内涵的高附加价值,语文情感资源的高含情量,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产出等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高品位会有力推动儿童人格的完善;反之,儿童人格的完善也会推动高品位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2)基调与人格的关系。定好基调才能弹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我认为,完善人格基调是付出真诚。只有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一种真诚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种真诚互动,学生言语表达是一种真诚的流露,课程资源构建是一种真诚的教育时空,人格的基调才算真正调好了弦,定好了音,人格完善才有健康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纯真、自然的天性。(3)协调与人格的关系。协调是一种和谐美的具体表现。“智力和情感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这是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一个重要论点。缺失认知的人格发展,会使人格完善失去方向,丧失情感的人格完善,就会使人患“人格贫血症”。只有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格得以更加完整。余秋雨先生指出,只有把自己生命的苦恼,生命的冲撞,甚至生命的分裂真实地表达出来,才能形成文化的整体人格,但这种整体文化人格的表达应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会达到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的境界。

二、语文情感培育的相关策略

1、“体验”理念化

罗杰斯认为,右半脑的功能是以直觉的方式思维来发挥作用的,这种直觉就是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式化(狄尔泰语)。艺术审美体验是一种告别现实而升腾到心醉神迷的诗意世界,是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的、更具活力的生命领悟和存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的目标,并多次在分段目标中提了“体验”一词。借鉴西方“体验”美学有关理论,正确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并创设语文“体验”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哲学家认为: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读者去体验一部作品,就是构成一种“世界”,一种“存在”。语文的“体验”教学,首先就是体验语言,体验语言由书面语言内化为“心灵语言”,“心灵语言”外化为“书面语言”的情感生成过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及情感培育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程,其次是体验语境的深层所涌动的生命之流,最后体验“文本”所折射出来的人性之美。
语文“体验”不是一次性作业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由感受到超越,由此在到彼在,多次体验联结成永恒的情感生命大圆环。通过体验,教师能够从“上下求索”的职业境界状态中感受到“高峰体验”,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全神贯注、静心体味、渐入佳境、升华情感的“体验”过程中,进入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境,最终师生共同达到“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的情感效应。
“体验”应作为语文教育一种新的理念,贯穿在语文教育的始终,使它情感化、经常化、理念化。不是把它作为技巧训练的手段,而是将它融人教学的生命中,“体验”只有理念化,才能形成一种教学自觉行为,真正感受到在语文这个特定时空中碰撞、沟通、融人所带来的那种豁然贯通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1)在“语言形象化”中品一品。在教学中要体验“语言”情感,就要正确地使语言形象化、形象事件化、事件情感化,并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充分体验这“三化”过程。(2)在“语境镜头化中”演一演。语境呈现画面或情节,画面可以组接成“影视”里的镜头,学生天生就有表演天赋和兴趣,让学生将某一个情节表演出来,既有“文本语言”内化“心灵语言”的过程,又有“心灵语言”演化成种种言语表情的过程;既有填充“文本”空白点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又有语言视觉化动态效果所带来创造性的情感体验。(3)在“生命情感化中”写一写。语文教育只有和生活接轨,语文课堂生命才找到了活力的支撑。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亲情、邻里情、朋友情、师生情,并创设一种“知情话大家谈”的氛围,学生在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情绪互染,心灵默契等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创设一种“生命情感化、情感语言化”的生活作文模式,作文中学生把情感体验外化为书面语言,使书面语言染上情感色彩。

2、“共鸣”多元化

“共鸣”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贯通着情感色彩的理解的深化。康德认为,“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却以一种共通感”为基础,情感的“共通感”也就成为情感共鸣的基础。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具备洞觉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加拿大,马克斯·范梅楠语),为了达到这一点,文本和教师必须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方式呈现在儿童心灵世界面前,并充分认可和尊重儿童的情感,儿童情感的共鸣才有实现的可能。
语文情感只有在儿童心灵空间产生共鸣,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才会保持长久。体验是一种情感的流动,共鸣是一种情感的撞击;体验有多种情感渗透其中,是情感的“点散化”,共鸣是单一情感资源优化,是一种情感能量的“聚合化”;体验是追求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共鸣是追求情感的冲动和爆破。语文情感“共鸣”的层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传统的“共鸣”观。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要进入一种飞跃、心驰神往的状态才是共鸣。“大风大浪”固然是共鸣,其实“心中掀起阵阵涟漪”也是共鸣。情感共鸣有三个层次:一是相知,这是情感共鸣的浅层次,寻求情感表面的相通、相融。二是润化,这是情感共鸣的“中层结构”,处于无声化状态,是一种“无痕迹”的情感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是共振,这是情感共鸣“高层结构”,处于情感频率高、情感流速大的状态中,追求情感的最大值。
语文情感共鸣层次多元化,也必定要求语文情感共鸣策略的多元化。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整体感知,找准情感楔入点;(2)创设意境,找准情感结合点;(3)联系实际,找准情感沟通点;(4)感化事例,找准情感动情点;(5)诗性渲染,找准情感触发点。

3、“对话”人性化

哲学家布尔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人生,对话的人生,人与世界之间的“我——你”相遇关系及对话关系具有惟一的实在性,是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追求知识过程中最有生命活力的空间,是精神生成的特定时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育,并且使对话式教学具有人性化,有助于语文教育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的沟通和人性的互融。
语文对话式教学,具有一种三维结构,即教师与文本,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这三种对话关系组合的结构,是由充满活力的情感支撑这三维结构框架。在“对话”式的教学中。师生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创设质疑、探究、比较、讨论、沟通、分享等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检验自己的思想,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塑造情感结构。整个对话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情感”向“社会情感”发展的过程。
语文“对话式”教学不是谈话教学,谈话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单向”的知识输出状态,教学目的是追求听者的接受和认同,情感的互动基本上是处于零状态。而“对话式”教学,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关系,用热诚去开启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架构沟通和理解之桥,去建立知识的认同感,情感的归属感。文本因“对话”价值得以彰显;学生因“对话”张扬了个性;教师因对话激发了教学的创造热情。
语文“对话式”教学要有效地实施起来,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文化,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熟悉儿童对话用语模式。通过理解达到共识的内容要接近儿童的认知水平,对话情感要真正进入儿童心灵的空间,就需要教师随时聆听学生的对话要求,把要求当做召唤,如一种使命一样。这样的“对话式”教学才会推动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
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构建审美、文化、灵性与人格四位一体的儿童语文情感世界,需要积极实施体验理念化、共鸣多元化、对话人性化的情感策略,唤起儿童对未来的渴望、真情的追求和生命的创造,儿童语文情感教育立体化及情感培育对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让儿童在体验中探索人生,在共鸣中升华人生,在对话中超越人生,真正使儿童情感资源得到优化,发挥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最大效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儿童语文情感立体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 王一川.作用的瞬间生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
[3]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永昊,周均平.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5] [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M].东方出版中心,1991.
[6]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2001.
[8]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理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