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试议演示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心理

试议演示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心理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5372 浏览:155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它的目的是通过引导观察思考、配合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或者通过演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
【关键词】演示实验;中学物理;教学

一、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常常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摩擦力”、“电磁感应”等概念时,由实验来引入,易被学生认识、理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建立概念和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演示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的或者与学生的经验不一致的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进行“自感”概念教学时,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被研究的现象上,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特征及其条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通电的瞬间,并联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在断电的瞬间,与线圈并联着的灯泡突然比原来还亮。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加工,形成自感的物理概念。

3.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和程序,尽可能展示学生所需要观察的现象,因此,演示实验不仅可用于知识的学习,而且可用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用电学黑箱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训练,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黑箱盖上有两个接线柱,箱内只有两个电学元件:一只大容量电解电容器(1000微法)和—只数千欧姆的电阻并联,用示教电流计的R×100的欧姆表进行测试,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元件的的种类及其联结方式。尽管只有两个元件,也必须仔细观察,既要把握电流受化的阶段特征,又要观察电流变化的瞬时特征,以及状态电流的状况,还要用所学的电路知识,经认真分析和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及教学要求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它给学生提供了形象和动态的现象和图景,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演示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为教师施展教学艺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一课题,教师可选用不同的仪器和设备;同一演示实验,教帅可用于不同的目的,既可用于引入新课,也可用于巩固旧课。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积中,感知、思维、动机、注意、兴趣等心理活动同时参与,这些心理活动反过来影响着观察效果。为有效地发探演示实验的功能,必须分析影响观察效果的心理因素,研究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演示实验,恰当进行观察指导。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演示实验教学的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演示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学习的目的性。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在演示实验中,明确实验目的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进行演示,都必须根据实验目的来决定。例如,在平抛和斜抛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既可用“抛出粉笔头”这—简单的演示,也可用“三球相碰”的演示,还可以利用闪光照相,等等。在运用演示实验引人新课或巩固知识时,可选用抛粉笔头的实验,这一实验虽然简单,但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定性描述平抛运动的特征。如果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可利用“三球相碰”实验。若配合使用闪光照相图片(或投影),则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只有和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二是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演示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说明仪器的结构及作用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udooo.com

,指出要观察的现象,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这对观察效果有很大影响。
第二,认识兴趣。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过去只是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当人的兴趣表现为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时,就成为认识兴趣。根据起因不同,可将认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所导致的结果所引起的。两种兴趣对于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都有影响。中学生对事物有浓厚的直接兴趣,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使演示实验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声有色,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时,中学生正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度的时期,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给学生说明演示的作用、目的观察的现象,等等,使他们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之间的间接兴趣。

2.现象明显直观 突出观察重点

从心理学上讲,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者要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任务,拟出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看知觉对象,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必须注意三条感知规律。一是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即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二是对比规律,即在性质或强度上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晰;三是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即对象和背景在颜色、性态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异愈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
总之,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思路,使学生逐步认识物理概念与规律,并发展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阎金锋,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段金梅,武建时.物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杜,1996.
[4]胡卫平.今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