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谈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整合查抄袭率

谈类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整合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3711 浏览:577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生学语文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写作文,而最大的愿望偏偏是参加高考写出一篇高分作文。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现象?因为作文实在难写,但又是如此重要。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满分是160分,作文占到70分,将近总分的一半。如何让高中生愉快地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不少教师已经做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他们启发鼓励笔者也去搞探索和实践。
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中,本人发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不良现象,那就是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课文教学重在欣赏分析,作文教学重在学生练笔。课文分析学生不大感兴趣,而作文训练大概要两周才搞一次,频率比较低。如果能将这读和写两块教学结合起来,从课文中学到的可以尝试着到作文中运用,而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可以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应该会收到“1+1>2”的效果。下面就具体谈谈本人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课文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说:“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从辅导学生写作的角度来说,课文应该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但是课本的编排未必适合辅导写作,而可供学生作为例子的课文又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处理好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必修教材以专题为单位,专题内的课文主题相近,这对于丰富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是有意义的,不过同一专题中的课文题材不

一、写法不同、风格各异、年代跨度大等,几乎没有同类的可供模仿的一组范例。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有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后人之鉴”有《六国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文言文,前一篇是政论文,后一篇是赋;第二板块“千古江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怀古的豪放派宋词。第三板块“永志不忘”有《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两篇二战题材的通讯;第四版块是“习作”,第一项是“写作指导”,题为《准确、及时和便捷》,介绍消息和通讯的特点。第二项是“写作实践”,1、要求学生写作咏史的诗歌或散文;2、要求学生写作读史随笔;3、写一篇消息或通讯。这个主题内容与记述历史、反思历史密切相关,但是文体多样,而课文中可供模仿的以达成写作目标的“例子”又较少,所以写作训练的组织颇为困难。特别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各专题的写作要求也是大体依附专题的内容编排的,并没有明显的层级梯度,训练似乎不成系列。
怎么办呢?笔者的办法是选编同类的文章作“例子”,这组文章笔者简称之为“类文”。我们先定好作文训练计划,由课文牵引出堪称经典的而学生够得着的例文,编成讲义,供学生课上讨论学习,课后阅读揣摩。学生博采众长、依葫芦画瓢,勤练笔、多交流,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写作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挑选例文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标准:

1.选文内容相近

选择内容相近的作品,容易引出学生相关的记忆和感情体验,引发他们对同一现象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写作和写作的灵感。例如,在选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时,笔者准备集中让学生练习提升写人叙事的散文。为了教胡适的《我的母亲》,笔者就事先找来了相关写母亲的一组文章,如史铁生《秋天的回忆》、《合欢树》,朱德、孙犁分别写的《母亲的回忆》,梁晓声的《母亲》,邹韬奋、丰子恺、老舍分别写的《我的母亲》,肖复兴、石评梅分别写的《母亲》等。

2.选文风格相近

所选的文章风格相近,最好是清新平易的风格,这样更接近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就更容易引起学生仿写的积极性。例如,上面列举的名家写母亲的文章文字清新,内容来自真实的生活,写法朴实,没有故弄玄虚,他们通过寻常的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而不是苍白地介绍评价母亲,这样他们的母亲真实自然,亲切可感,从中仿佛总是能看到我们自己母亲的影子。这样的文章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中学生自然也喜爱。

二、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联姻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主要是感知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用各种表达技巧的妙处等等,这一套搞了好多年了,产生审美疲劳了,学生提不起兴趣了。但是这不意味着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很强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轻视课文分析的态度。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该怎么办?陶行知先生的一次演讲给了笔者启发。
陶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竟然从笼子里捉出一只公鸡放在讲台上,搞得观众莫名其妙;接着陶先生又在公鸡面前撒一把米,摁着鸡的头逼它吃,又抓着米往鸡嘴里塞,但公鸡始终扇翅蹬腿不肯吃。陶行知先生松开手,片刻之后饥饿的公鸡就啄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陶先生所述道理也许并非高论,但演讲别出心裁,大家听众还是兴致盎然。这就启发我们,搞教育教学要动脑筋出新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在和学生一起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前,笔者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母亲》,让学生花两课时间去完成。当笔者布置完作文题,学生大哗,因为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可能已经很多次写母亲了,没有必要写了,没东西写了。于是笔者采用了激将法,鼓动学生完成了这篇作文。收上作文一看,结果不出笔者所料,能写出母亲个性、形象丰满的作文寥寥无几。为了打掉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又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笔者把别班优秀的作文拿来评讲,学生很不服气又很无奈。

2.学习名家名作,汲取营养

看着学生很想写好有力不从心的样子,笔者把他们的作文本发下去,开始和他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让他们对比自己的作文,从中学习胡适写人的成功方法。如有同学发现胡适用平实的叙事来写母亲效果很好。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胡适,有时用严厉的眼睛提醒一下,有时在第二天胡适醒来后“教训”,有时则是等到夜深人静时“行罚”。作者还具体叙述了一件因自己说话不当而遭母亲处罚的事。但当“我”因用手擦泪水而擦出眼病后,母亲“心里又悔又急”。了解到用舌头舔能够治好眼病,母亲就“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样“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这句结语就真实可感了。学生从文中发现了好多类似的优点,笔者认为他们自己找出来的总比笔者告诉他们的效果要强得多。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在学习完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后,笔者又下发了名家写母亲的一组文章,让学生继续研究每篇的成功之处,让他们在课上提出来交流。这样大家相互启发,加深了大家对作品的理解,活生生的例子也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上进一步努力。

3.反复修改作文,明确修改理由

在大量学习感悟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修改誊清后还要与原文比较,在旁批栏中注明修改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做到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在间接地训练学生地欣赏能力。看了学生的作文修改稿,发现进步是明显的,然后笔者又发动同学之间交流互评,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把写好的作文读给家人听,听取反馈意见,继续修改。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成功经验是很有价值的,这样相互促进,对于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整体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在听取别人的建议之后,学生再次修改,形成第三稿。笔者让学生自己输入电脑形成电子稿,并在自己的作文后面写上一百字的短评。最终定稿打印装订成册,放在班上供大家借阅,优秀的作文一并推荐给报纸杂志发表,这样给学生们巨大的成就感。

4.能力迁移,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

一篇作文写三遍,这还是不多见的。但这样的艰苦的磨练让学生了解到写出好作文的方法,而且写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高了。于是在学完梁实秋的《我的国文老师》并让学生阅读了一批写老师的名作后,笔者又趁热打铁,布置了第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二篇写人记事的作文《我的老师》,这一次学生接到任务后谦虚了。收上来看看,发现学生学会用细节传神,人物形象丰满多了。
有人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是的,如果我们把类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使之来个美满的联姻,让学生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诀窍,在写作中揣摩到课文写作的妙处,那么我们一定会收到“读”与“写”的双丰收。
(陈正燕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