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谈渗透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谈渗透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21169 浏览:948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1.创造可渗透条件

1.1 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建立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核心,有了“爱”,才能使师生间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师生间是合作的。这就意味着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师生间是互动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先进的教学观念

第一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第二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教学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包括了解学生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应变技能)。了解学生技能就是要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就是通过现代教学思想,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具有灵活的处置技能。

2.掌握渗透的基本要领

有效的心理教育应结合科学教学进行,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建立在发展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上。
2.1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我们的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可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感受阮恒为挽救朋友生命,毅然献血的高尚品格,从而加速学生感情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可贵的精神熏陶。
2.2 创设参与情景。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题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景,引发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措施。
2.3 进行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有关革命历史的语文题材,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朗诵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等给学生以震撼,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3.1 培养活跃的思维。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语言科学和艺术启迪学生,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2 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富有情感、情绪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把读书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相结合,用读书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理解和体验。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或记录了作者的生活阅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3 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养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例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课时,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明白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确时间的珍贵,应抓紧时间,常和时间赛跑,使“我”受益,使“我”成功。
总之,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