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知趣让阅读教学充满知趣征文

知趣让阅读教学充满知趣征文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23213 浏览:1059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摘要:文章论述的是在教学声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趣味的结合。主要从三个方面的阐述,第一要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展开。教师应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文的魅力。第二从实施激励教学加深情感体验的角度展开。着重强调了课堂应该一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文章重点放在第三点,主要讲述的是老师在开创第二课堂上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最后强调教师只为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学生则更容易掉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那么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必将葬送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学生;知识;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课程目标中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①语文教师在落实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时应充分重视教材的熏陶、感染作用。挖掘教材的丰富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的阅读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及正确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阅读知识,更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最终使教学进入"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既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途径却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为做好自己阅读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趣味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知与趣的和谐统一。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阅读兴趣。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仅在于讲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并巩固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初中教材大部分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阅读。但是说明文、文言文这些文体,学习起来难免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老师要及时调整教法。教师可以把课堂直接拉到课外实物中去,让语文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自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其实就在身边。直观感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不应该违背学生的这一规律。

二、实施激励阅读,加深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阅读"这一能力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都需要老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一味的"求趣"而忽略了语文教学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一功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学会"。这既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是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阅读思维能力。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分析课文的同时,务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学了本课后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何帮助。在教学课文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文章对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只有不断的从内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如果只停留在"趣味"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沦落到电视中的搞笑节目里去了,趣味是为了激发情感而不是用搞笑来迎合、取宠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应该从《过伶仃洋》、《示儿》、《满江红·怒发冲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离骚》激发学生感受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触动每个学生灵魂深出的爱国感情。这是更高层次的"趣",激发这样的"趣"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新教改以来许多教师留于形式,为小组讨论而讨论,总是设计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既让费了时间,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得不到拓展。这种趣不要也罢。其实每篇文章的情感激发,就在于老师从何入手多方面的激励学生把语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学得了语文知识,有增强了情感体验。"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从内心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只有"心动"才会有"行动"。学习语文亦如此。

三、开创第二课堂,丰富语文知识。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较为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也有一定的速度。懂得了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会简单的分析其作用;能够区分五种表达方式等。但要达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却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知"与"趣"的结合,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去。其实,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老师在第一课堂上所炼成的"胫骨皮"必须通过第二课堂才能形成学生的"精气神"。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也必须为学生开创第二课堂。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开创第二课堂有各种途径。最多的是在教授课文时适时的介绍相应的文学作品。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作品《安徒生童话选》,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介绍多了且每篇课文都一样的话学生就会习以为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应付式,倒不如把最精彩的故事最扣人心悬的情节当故事讲给学生听。介绍安徒生苦难的童年就比《安徒生童话选》来的跟有吸引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在介绍课文时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创语文空间:第一抓住国籍与探险,给学生讲讲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同时告诉学生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是一个非常具有探险精神的社会。这种精神来自于他们父辈的培养,更源自探求未知世界的优良传统。第二、从登山引到登临之作。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欲穷千里目,跟上一层楼"等。这样学生的视野一下就开阔了,增加了知识量的同时也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他们更知道了语文原来还可以这样学。这样就为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指明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只要老师依据教材,合理延伸,不断拓展,学生自然能够感受文学的魅力。只要学生有了内心的渴望,主动阅读文学名著就指日可待了。
总之,知识只有与兴趣相结合,才能让知识顺利的登堂入室。失去了知识为基础的兴趣,必然会留于形式,变得肤浅,语文终生学习终将失去最后的阵地。如果教师只为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学生则更容易掉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那么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完已。
参考文献
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4页
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1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