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音乐教学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过程中大众传媒参和有着不足探析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过程中大众传媒参和有着不足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5714 浏览:143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不可否认,当前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也存在很多缺陷,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参与式的发展和公民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我们要对大众媒体局限引起足够重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关键词】 公共政策过程;大众传媒;信息
2095-3089(2013)32-00-01

一、公共政策过程与大众传媒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概念界定

大众传媒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指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载体、渠道、相似度检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本文当中所指的大众传媒,将主要采用第一种含义。

(二)公共政策过程

美国学者威尔逊:“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出发,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由政治家(具有法权者)所制定而由行政人员所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詹姆斯·安德森(James.Anderson)把公共政策描述为“某一行动主体或一群体行为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物的一个有意识的行动过程”,“是由政府权威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本文将公共政策界定为:社会公权力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者书面的指示、政府的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和相关策略等。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五个方面。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大众传媒参与存在问题探析

(一)虚检测不实信息在大众传媒上的频现

如今在互联网上、手机上,为了吸引眼球,争取点击率,达到广告筹码的目的,在内容上更加大胆,虚检测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都会不时出现,鱼龙混杂、真检测难辨,许多事件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二)大众传媒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在公共舆论和媒体的关系上,一般认为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对民意、公共舆论的单纯“镜子式”的反映,传媒从业者要对所要报道的民意进行选择、排序和引导,在媒体占据信息交流的中心地位的现代社会,民意和公共舆论往往是公众长期接触大众传媒的结果。在我国,长期以来新闻媒体是党政机关或社会团体所属的国有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对于国家的行政隶属和依附关系有所弱化,但是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三)大众传媒过度市场化的倾向

2002年山西繁峙矿难记者收取“封口费”事件令许多人印象深刻。这次矿难发生后,从级到地市级报社的11名记者接到

源于:查抄袭率怎么发表论文www.udooo.com

遇难者家属的赶到了繁峙县,共计收受贿赂

7.46万元,结果他们没有报道这次矿难发生的情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很多大众传媒将市场交换原则引入新闻报道活动中,只要有人或组织愿意出钱,媒体就可以按照购写者的意愿来操纵、控制甚至制造公共舆论。这种有偿新闻不仅在传统媒体领域屡见不鲜,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上也初步显现了它的威力。三鹿奶粉事件中出现的“百度屏蔽门”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四)大众传媒上舆论的非理性与情绪化

如近期出现的钓鱼岛事件,在某些传媒的宣传下,多地出现打砸日系车辆、更有甚者打砸所谓日货,采取极端的方式钓鱼岛事件,这都是需要斟酌的。
在大众传媒上发表的意见和观点都是社会公众的群体性的意见、观点,本身就可能是非理性和情绪化的意见。而且呈现在大众传媒上的意见是否就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真实意见也是值得怀疑的,很可能只是社会中少数精英或草根身份的媒体积极参与者的意见。此外,由于网络的过度开放性和自我主体性,对偏激片面的甚至极端的情绪性舆论如果缺乏引导,将会引发公众群体性的冲动或极端行为,给政府的政策过程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三、正确发挥媒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媒行业

一方面要想解除媒体的后顾之忧,必须有法律撑腰,只有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才可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某些行为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如对大众传媒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公共性的行为。所以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在宏观上对媒介的管理和控制。

(二)强化职业道德与行业自律,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工作者缺乏职业意识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些明显的传媒违规行为,如记者拉广告、接受被采访方提供的各种好处、在利益驱动下不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等等,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要加强从业人员宣传业务知识的培训,完善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新闻媒体的宣传方法和宣传规律,了解宣传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建设和谐传播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公众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我国近几年来也逐渐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上海己开始在社区逐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一些报刊、网络也开办了“媒介素养研究”专栏和“媒介课堂”栏目等。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的传播环境需要社会、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民众,都来为大众传媒提供良好的宽松的媒介环境作出贡献,对大众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施展的空间。
四、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媒体过于功利化,同时,由于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水平相对较低,使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大受影响。所以,政府加强传媒的治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关住并改善其消极的影响,加快新闻立法,对大众传媒实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
参考文献
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5
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M].新华出版社,2004
[3][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5
[5]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丁柏栓、王雄、董秦.新闻舆论引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0
[8]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