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融洽关系 因材施教 牵手生活 体验快乐

融洽关系 因材施教 牵手生活 体验快乐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4761 浏览:1097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主体,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代替不了的,而自主学习则具有自律性和主动性,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因此,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轨. 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强硬地实行“一刀切”,而要真切地关注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积极倡导探究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要切实改革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大情感投入,融洽师生关系,激发求知

1. 注重情感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情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影响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以友爱之情施于学生,就会缩短心理距离,消除对立情绪,学生就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友善的表情、赞许的言语、和蔼的教态,把亲切、信任、尊重、鼓励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昂扬的状态,充满着无限的自信. 教师要放下架子,拒绝权威,变单向的传授为共同学习和双向交流.
2.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愤悱”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乃是数学之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具动力. 创设生动、鲜活的问题情境,不失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珍爱课堂这个舞台,找准教学切入点,想方设法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技巧和艺术,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促使学生以一种无比兴奋的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遵循科学原则,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

1. 把握尺度,该讲则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即学生抓不到知识要点、解答不完善、思路不畅之时要讲,学生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混淆和错误之时要讲,学生新旧知识不能有效衔接之时要讲;“三不讲”是学生能自主理解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但通过与同学讨论可以顺利解决的内容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2. 因材施教,提高效益
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激荡着学生的心扉. 在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创造成功的平台;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不厚此薄彼、褒此贬彼. 在优等生攻克难题时给予热情的赞扬,在后进生困惑时给予耐心的点拨,尤其应关注学困生的读书、思考、应答等行为,并给予适时的辅导、纠正、引领,帮助他们走出学习上的困境. 关于课后作业可采取“分层布置”的方法,如给学困生布置一些难度小、不易出错的作业,以树立自信,焕发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给中等生布置难度稍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大、有一定解题技巧的题目;优等生则可让他们攻克一些思维含量较大的难题,以品尝探究的乐趣.

三、鼓励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快乐

1. 鼓励动手操作,启动学生思维
思维怎么写作于操作,操作启动思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减轻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抽象的公式、定理转化为可观可感、易于接受的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内容时,上课伊始,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画三角形”这个条件,动手画图,然后跟同桌进行比较、发现,初步获得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探索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很快地抛出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结论,而又花费了较长的时间通过“变换图形,探究结论”等操作性训练,引导学生通过仔细的实验、观察、验证、归纳,进一步熟知了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亲自领略到了数学定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2. 牵手实际生活,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意义和情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传授数学知识、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水融地注入鲜活的生活内容,以达成在“做”中理解、“做”中感悟、 “做”中发现、“做”中解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以后,笔者在校园里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测量校园旗杆的高度. 于是,学生找来了一把1米长的直尺,竖直地立在旗杆不远处. 在阳光的照射下,学生观察着、思考着、测量着、计算着,他们弄清了木尺、旗杆的长与影长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了旗杆的高. 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笔者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风扇叶片、钟表指针、自行车车轮、方向盘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习这节内容后,笔者又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知识设计精彩的广告图案,并为自己的设计撰写简要的说明. 伴随着一个个生活问题的解决,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合一”的思想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学生眼中,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无用的东西,而是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充满活力的载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