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校园文化 >对于以南菁学校文化推进学生心智发展

对于以南菁学校文化推进学生心智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24064 浏览:1080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曾说:“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如果将教育视为一种文化活动,那么学校就是唤醒人格与心灵的场所,它通过文化的熏陶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召唤着人的自我价值感。其实,荀子早就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句话质朴而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文化境脉对学生心智成长的重大影响。
但是,这里要深思两个前提:一是需要一种丰富的学校文化资源;二是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可以彰显其价值并传递这种影响。实际上,其背后涉及了四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学校文化传统、学校特色优势、学校课程体系及学生心智发展。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特色优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而学校特色又反过来为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学校课程体系则是学校文化及学校特色的反映,同时又是将学校文化传递并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载体,学生的心智发展必须通过文化的滋养而实现,文化熏陶首先依托课程而实施。只有廓清这些关系,才能重建学校文化并彰显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而学校文化究其实质,是作用的历史性传递样式,包括不同程度上为学校共同体成员理解的规范、价值、信念、仪式、惯例、传统和神话,这个作用系统经常塑造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正因为学校文化是有作用的,所以需要特定的课程体系获得诠释,在新的诠释中传达价值;正因为学校文化是历史性的,所以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已有传统中寻求突破,在传承中获得发展,并通过这个过程,影响学校中每个人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
无疑,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正是在这方面进行不懈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的范例。南菁高级中学的前身是一所清代书院,为江苏学政黄体芳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南菁高中)。这份深厚的历史传统为南菁高中的特色课程选择确立了方向,而南菁高中的“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也为南菁学校文化的重建奠定了基础,两者相得益彰,其目标却是一个,即朝向学生心智的个性化发展。
南菁“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突破点是美育。中国自古就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以南菁学校文化推进学生心智发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在其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孔子开始,中国教育哲学还逐渐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学说,强调塑造人格、培育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到近代,蔡元培先生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南菁高中的美育,可以视为蔡元培先生美育观念的推进。他们强调从创设环境、实施课程和完善制度三个方面,构建“古典审美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
南菁高中学生的课程研究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例如: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通过科学教育,使学习者开阔视野,发展心智,且为自己提供观察与分析理由的基点与视角;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习者在自我创造与自我完善过程中逐步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将科学认知与人文精神融化在学习者的心灵深处,融注在他们的学识、品质和行为之中,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换言之,就是通过识别、探究和体验等审美活动,达到“求真”、“求善”与“求美”的目的,形成学生心智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群既是重建南菁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推动学生心智协调发展的平台。以一个课程群传承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生心智成长,并将教育中求真、求善、求美的尝试融合在一个体系中,呈现了一种独到的学校领导力。这种基于学校原有文化传统的独特努力,发人深省。它促使我们深思,学校发展如何通过重组文化资源,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为名校如果要保持生命力,必定要以文化立命,并通过文化彰显学校持续的影响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