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音乐教学 >试析改革方案《牛生产学》教学革新案例生

试析改革方案《牛生产学》教学革新案例生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14258 浏览:586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相关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牛生产学主要是论述奶牛和肉牛的品种、生产力的评定、育种繁殖技术与管理、饲养与管理、养牛场建设与环境控制等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牛生产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要求为主要目标。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根据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面广量大,学生较难掌握。我在牛生产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该课程进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及性质

《牛生产学》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数量和质量为前提,研究奶牛、肉牛的育种与繁殖管理、饲养模式和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控制等理论和生产的科学。其是动物科学、畜牧、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专业的课程,其前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家畜生理与生物化学、畜禽遗传与育种、饲料与饲养、家畜繁殖与生物技术等。《牛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生产实用性的原则开展教学活性。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

《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深入学习牛的生理基础、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等的理论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实际,紧扣实际需求和生产实际的发展动向进行教学的一门课程。《牛生产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遗传与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家畜病理学、家畜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要有学习牛的特有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等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牛的品种、牛的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消化生理、营养需要、饲养管理等内容的教学。同时,该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教学。该课程应该本着从养牛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来培养专业人才,从奶牛场、肉牛场养殖养殖现状为基础进行改进式探讨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法、增删教学内容。

三、存在问题

目前《牛生产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 习惯于灌输式教学。虽然课堂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存在理论性, 枯燥乏味, 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几乎没有,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基地。
北方学院南校区动物科技学院有教学实习牧场,但实际情况是无法利用该牧场进行实践性教学,原因主要有:实习牧场到校区之间交通不便,之间没有方便的道路,如果徒步走往返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且其中存在头、横穿铁路等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乘坐交通工具(如:租车、雇用学校班车等),由于上课次数多、上课时间不统一,导致从经费和时间安排上又不现实。其次,由于实习牧场的奶牛场是年久失修的老牛场,牛的头数少、设施老化、饲养管理落后,采用最简陋的农户管理模式,几乎没有参观和学习的价值。

四、改革措施

1.将现有“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改变为“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的教学方式。由于《牛生产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需要理论讲授和实验课的验证,还要到实际当中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同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感性认识。
2.调整教学课程内容的比例。在目前课程总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本门课程设想的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后的比例是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1:1:1,即:理论18学时, 实验18学时,现场教学课18学时。
3.增设现场教学场所、改善教学环境。配合我们所提出的“理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课”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配套有教学场所的改善。建议学校投资将交通不便、距离校园较远的实习奶牛场搬迁回学校院内,并增加投入改善硬件实施,使其成为小而精的现代化实验教学牛场。
4.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针对目前以奶牛教学为主的现状,需要增加肉牛饲养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出现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们配套的肉牛实验、实习基地几乎没有。为了更全面的让学生掌握牛生产学的全部内容,建议学校从资金上配套,增加肉牛养殖实验、实习基地,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5.改善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目前《牛生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文字性理论讲解之外还配套了大量的PPT课件内容,同时也配套了一些音、视频资料。但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往往出现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无法正常运行、病毒泛滥、音视频出现异常等问题,因此建议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配套怎么写作要跟上,使多媒体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6.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专业课教师在学校没课期间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有关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培养教师的实际动手和生产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校对待专业课程必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责编 张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