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音乐教学 >新教材函数教学中如何实现“用教材教”查抄袭率

新教材函数教学中如何实现“用教材教”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22559 浏览:979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片段,揭示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及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向,并分析了省指导意见对新教材教学要求的实际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函数教学 用教材教 体会
引言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函数的思想实用性强、应用广泛,渗透到高中课程的许多章节。老教材编写的函数部分,大多是直接介绍概念,再给出具体例子、特殊函数让学生学习,导致许多老师都采用的是“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是先接受了课本给的概念再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而新教材编写对此做了较大的改变,先介绍一些具体的函数让学生观察,通过研究共性,再归纳出一般概念。那么针对新教材如何把握好函数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两点体会。
一、体会编者精辟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编写,重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真正体现新课程效能理念
例如1.2.1函数概念一节中,编者给出三个实例,(1)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2)近几十年来,大气臭氧空洞面积S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3)国际上常用的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表。教学中,我三次用这组引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思考、理解归纳知识。

(一)以此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1.2.1函数定义的教学中,我利用这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量与量的变化关系,许多学生在多元化问题情境中,兴趣大增,积极主动地给出自己的看法,很快便理解了函数的定义。

(二)旧题回顾,归纳方法

在1.2.2函数的表示一节,它为函数的表示提供了非常直接的素材,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问题,结合初中学习表示函数的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变得显而易见,而且学生刚刚才学习过这组例子,还十分熟悉,为课堂节省了不少时间。

(三)适当变题,产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冲出思维模糊区

引申:用图象法来表示时间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研究函数表示的区别,作图也存在一定困难,我适当给出指导,等学生作出图象添上辅助线后,让他们用图形感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学生很快讲出了两种函数表示方法的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区别,仅仅花了不到五分钟时间,显然,如果比较的是两个不同的例题,很可能因为对问题表象感知不足而对两种方法的优劣难说清楚,若另举一不熟悉实际例子,让学生读题都要花上好几分钟,将大大降低课堂效率。

二、巧用众所周知的生活实例,突出函数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独特魅力

1.3.1单调性及最值一节教学过程中,最值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定义,教材安排:通过观察图1.3.2(2)(函数的图象)来发现理解最小值定义,再作图比较得到最大值的定义,抽查学生学习效果时发现,将书本翻回当页、结合图象阅读的学生大部分能看懂,而一些偷懒的学生抱着最值的定义读了几遍也读不懂其中的含义。可见图形对学生理解函数最值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最值概念讲完后这样设计教学:
【师】:上午8:00-14:00,气温变化呈什么规律,下午14:00-24:00呢?
【生】:由图可知:从8:00-14:00气温随时间增大而升高,14:00-24:00随时间增大而降低。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8:00-11:00何时气温最低?何时气温最高?
【生】:由气温从8:00-11:00不断上升,所8:00气温最低,11:00气温最高。
【师】:那么从8:00-24:00,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为什么?
【生】:在14:00气温最高,因为从气温从升高到降低,在14:00必定出现一个最大值。
【师】:那么我们怎样来求函数的最值呢?
结合上面的认知,学生总结归纳:先尝试作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再求出最值。接下来再让学生解例

3、例4,并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作图、用图。学生很快便掌握了求最值的基本方法。

由此可见:
第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让学生通过生活去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并形成思维过程,比教师拼命灌输知识要精彩得多。
第二,在函数教学中,结合图形来处理概念,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直观感觉,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为数学学科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善于把问题加以转化来洞察事物的本质,描示出被掩盖的某些特征。因此,在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将数形结合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数学天空。
三、小结
以上笔者就如何充分领会、把握教材,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希望能给同仁带来有益启发,以促进函数教学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