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物管理 >试析血肿脑内血肿介入治疗效果

试析血肿脑内血肿介入治疗效果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18383 浏览:818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探讨脑内血肿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笔者收集本院2001-2011年收治的CT导引下介入治疗和内科单纯药物治疗脑内血肿患者各30例,且符合两组出血量大致相当的标准,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脑内血肿的介入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的单纯药物治疗。结论:脑内血肿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脑内血肿; 介入治疗; 效果; 评价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

1.062

脑内血肿的治疗,因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大而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但内科药物治疗的病程长、费用高、疗效不尽如人意。笔者采用CT导引下介入治疗脑内血肿,因其定位准确、对脑组织破坏小、操作简单、病程短、疗效好、费用低等优点而深受欢迎。从2001年开始应用CT导引下介入治疗脑内血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本院2001-2011年就治的脑内血肿且资料较全的病历60例,男45例,女15例,这两组病历年龄40~65岁,平均56岁。CT导引下的介入治疗脑内血肿30例,为介入治疗组,内科单纯药物治疗脑内血肿30例为内科药物治疗组。选择病历时,力争选择两组病例的出血量大致相当。高血压脑出血:(1)基底节及脑叶出血>30 ml,(2)丘脑出血>10 ml,(3)小脑出血>10 ml,(4)脑内血肿量虽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但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症状者;外伤性颅内出血:幕上血肿>30 ml,幕下血肿>10 ml,病情较稳定,暂时不会发生脑疝。

1.2 介入治疗

1.2.1 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 “早期”(7~72 h)脑内血肿介入治疗是较好的时机,这样可以减少再次出血的可能性;但对血肿量较大、中线移位较明显或已有脑疝的可“超早期”(6 h内)介入治疗;“延期”(72 h以上)介入治疗的,病情较稳定、血肿已开始液化,介入治疗比较安全。对于“超早期”(6 h内)介入治疗的建议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1.2.2 介入前准备 患者准备:(1)介入前CT平扫,查血、尿常规,查凝血常规、血糖等;(2)镇静、降压。器械和药物准备:(1)颅脑、抽吸针;(2)颅骨钻孔器械、清创包、引流袋;(3)药物备有利多卡因、副肾素、立止血、氟美松、尿激酶等。
1.2.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卧位,可侧、仰、俯卧位。通过立体定向系统准确定位,确定钻孔点、进针方向(角度)、进针深度,局麻后钻孔、沿孔进抽吸针,CT扫描确定位置、计算血肿量,使抽吸针尖深度到达血肿中,轻轻抽吸,一次抽吸血量约为血肿总量的30%。对于较大血肿,一次抽吸总量不宜超过15 ml,余下的部分注入10万U尿激酶、5 ml盐水冲洗、液化引流排出。“超早期”抽吸量不宜超过30%(可在3 d后重复抽吸),急性期、亚急性期可适量增加,慢性期可将血肿一次性抽尽(但要保持颅压平稳)。介入手术完毕,缝合包扎处理。
1.3 内科单纯药物治疗 用止血药一次,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收集到的数据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患者发病时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CT诊断结果为标准进行比较,对脑血肿的介入治疗和内科药物治疗1周及3个月后,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1周后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 字2=4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 字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此介入治疗脑内血肿1周和3个月复查的疗效明显优于内科的单纯药物治疗。见表1。
3 讨论
笔者随机抽取病例时,有意识地选择两组病例的出血量大致对应相当,便于准确地评估两组病历、观察两组病历中每天的个体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本次资料统计,只选择了1周和3个月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时间段。统计数据表明:CT导引下的介入治疗脑内血肿的疗效明显优于内科的单纯药物治疗脑内血肿的疗效。脑内血肿6 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变性坏死,因而,多数学者建议在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上,尽可能行“超早期”(6 h以内)介入治疗,当然需在介入治疗的其他条件、指征具备的情况下。同时,多数专家认为,在6 h前行介入治疗,再次出血的机率也较高,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一旦“超早期”介入治疗而后再次出血,应于3 d后重复做介入治疗而弥补挽救,这一点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有文献认为“早期”(7~72 h)介入治疗是较好的时机,也能较早地有效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部分脑组织得以复活,从而使症状减轻,疗效虽不如“超早期”,但较“超早期”安全。“延期”(72 h以上)介入治疗,因病情相对稳定、血肿已开始液化,较易抽吸,所以更安全,但疗效不如前两者。介入治疗血肿的抽出量一般认为是出血总量的30%左右较为安全;但是也有专家认为,采用血肿次全抽吸法——一次抽出15~40 ml为宜,即血肿清除达80%左右[3],此无疑会增加风险,但疗效会较前者好。CT导引下介入治疗脑内血肿的优点是:(1)定位准确、可避开大血管走行区及主要功能区,对脑组织破坏小;(2)介入手术操作简单;(3)对麻醉要求低,适应患者群广;(4)病程短、疗效好;(5)费用低。因此,笔者认为脑内血肿的介入治疗明显优于内科的单纯药物治疗,在适应症范围内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曾强.CT引导脑立体定向治疗脑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医药研究,2004,8(6):21.
胡效坤,张福君.CT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6.
[3] 张雪哲,卢延.CT介入放射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7.
(收稿日期:2012-08-20) (本文编辑:王曼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