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试谈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之

试谈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之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4358 浏览:596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位于我国西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的蒙古族使用喀尔喀蒙古族方言,我们将称之为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也可称为“祁连雪域喀尔喀蒙古族”。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当地牧民广泛传承。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综述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诸位前辈和同道。
关键词:祁连山北麓 喀尔喀蒙古族 音乐文化 传承研究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省内有蒙古族近一万人①,他们分别居住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以及散居在兰州、武威、酒泉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喀尔喀和巴尔虎布利亚特4中方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白银蒙古族乡。位于祁连山北麓中段,平均海拔2600米。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原籍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属于蒙古族四大语言支系中的喀尔喀蒙古族②,本文称他们为“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

一、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概况

1.喀尔喀蒙古族入甘

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是蒙古族中独特而又鲜活的一支,当地蒙古人自称为“祁连雪域喀尔喀”蒙古族(为表述方便,以下统称喀尔喀蒙古族)。据民国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编印的《祁连山调查报告》载:“民国十三年,外蒙新党取得政权,反对派之蒙人,相继逃入河西马鬃山游牧,以避新党之害,先后达百余幕③……”。“到民国二十一年,蒙民游牧马鬃山者达600余幕,而逃避马鬃山蒙人家庭牲畜多被没收……”。后外蒙政府于民国21年9月4日,乘马鬃山反对派蒙人不备,突加偷袭,被害者约400人,其余幸存者东逃西迁,漂泊无定。托力公旗扎萨克济布青多尔济首率蒙民8幕,经祁连山黄番区域内④ 五个家地,前后陆续逃来20余幕。据史料记载,民国21年来,五个家部落的外蒙难民共29户,男女老幼共100人,这部分人在榆木山以南放牧。所以说,肃南县境内的蒙古族来自今蒙古人民共和国。

2.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定居及生活概况⑤

经过多次的迁徙,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在榆木山以南游牧。肃南自治县成立之前将此处设白银乡,属张掖县管辖。自治县成立后划归肃南县管辖,现设白银蒙古族乡,有东牛毛村、西牛毛村和黑窑洞村三个行政村。肃南县蒙古族聚居于白银乡东、西牛毛村。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成立于1984年10月,成为自治县第一个成立的民族乡。

二、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的目的作用

1.民族文化基因库完整构建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是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工作的中心内容”⑥。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均面对着逐渐消亡的理由。国家提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但传统音乐该如何保护?怎样发展才能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形象向世人展示她丰富的内涵与魅力?这些有关传统音乐发展的理由急需所有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对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关乎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的完整构建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本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蒙古族音乐文化繁花似锦,受到国家和众多民族音乐研究者的重视和亲睐。国内喀尔喀蒙古族是蒙古族群中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散居各地,聚居地人数较少,音乐文化相对贫乏等理由而不能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进,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理由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关部门也积极提出宝贵的意见及措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积极开展。目前,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研究正处于一个新时期,它不仅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整个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蒙古族音乐文化同蒙古国音乐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3.土著居民的诉求

事物的发展和灭亡是客观的,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和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一样,正面对着退化、失传的危险。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在迁徙中所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并不多,民歌几乎是其中的全部。
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民歌是蒙古人民传统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劝解作用,可以感化人们的心灵,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对于推动民族与社会的稳定,繁荣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积极的社会价值。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的民歌更是他们百年历史的艰辛和回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作为民歌载体的个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且民间歌手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民歌已消失或正在消失。在笔者的调查采访中清晰的认识到,当地蒙古族土著居民的诉求:那就是将喀尔喀蒙古族民歌传唱下去,将现有的民歌很好地保存。

三、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目前状况

由于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迁入时间较短,人口较少(迁来时只有100人,现三百多人),音乐文化不够丰富,人们对其关注度不够,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民歌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西北少数民族史略》、《肃南纵横》(贺青松著)、《肃南概览》(安锋主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和肃南县部分区志中,有关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零星介绍。在一些学者研究的裕固族音乐文化与之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之初探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比研究时有所涉猎。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下,肃南县有关单位下大力气对其进行保护研究,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也只限于对民歌的搜集、保留、整理。近几年来,白银乡蒙古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有所增加。2008年,内蒙古“长调协会”和草原文化推动委员会到肃南进行文化交流;2009年8月,蒙古国也派专人来肃南县与之交流,他们进行了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专家们都评价这里的音乐保护比较完好。2009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肃南县积极展开,县文化局、文化馆等对肃南县蒙古族传统音乐也进行了录音、录像,且成果显著。一些学者对肃南县蒙古族音乐文化也有所关注,如贺卫光⑦先生在学术论文《裕固族婚俗与西部蒙古婚俗的比较》和《以裕固族为例的边缘文化与复合型文化》中有所涉猎。
在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的研究中,著名的蒙古族学者查·乔旦德尔和其·斯琴格日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6年,查·乔旦德尔和其·斯琴格日勒出版了《雪域喀尔喀蒙古人民俗志研究》,专著对喀尔喀蒙古族进行了综合的研究。从某种意识上讲,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关于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的综述类专著⑧,专著中记录了大量的喀尔喀民歌资料。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志和平山湖蒙古族乡乡志均已出版,因其蒙人均属同一渊源⑨ ,其资料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2010年乡志搜集资料和考察阶段,笔者曾向白银乡政府文化干事图雅求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乡志中音乐部分内容,收获颇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乡志的出版将为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方向性的、准确的可靠资料。
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也正在步入一个良好的前景。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号召下,肃南县对白银乡喀尔喀蒙古族民歌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西北民族大学贺卫光教授科研课题《肃南县裕固族等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搜集整理、传承、研究》中,对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进行了广泛的采集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参与其中,搜集民歌30首,并完成了记谱。为歌曲建立了民歌信息档案,并为当地歌手建立了民间歌手信息档案。2011年2月,课题成果——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民歌集萃《草原上的歌》正式出版。此专辑中,所参与的民间歌手均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及裕固族民歌传承人。歌手穿着传统的服装,佩戴上精美的佩饰,在寒冬的雪景中进行的室外录制。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是极为珍贵的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民歌影像资料。
四、结语
蒙古族音乐文化浩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之初探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如烟海,无论是“歌”还是“乐”,均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代表。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继承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大宗,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音乐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独具特色。是蒙古族人民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所积淀的优秀文化因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结晶的一个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生产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民风民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西方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的渗透,使得产生于游牧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的蒙古族民歌失去了传统的存活、发展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衰退的速度不断加剧。
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民歌没能让广大世人聆听她那天籁般的悠远,更没有达到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自然地流淌着,像涓涓细流,但沁人心脾。祁连山北麓喀尔喀蒙古族民歌在一辈又一辈蒙古族人口中传唱着,他一直像一位慈祥善良的老者,在用低沉而浑厚的声音诉说着喀尔喀蒙古族的历史和往昔。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举世的豪情,只有那悠远的诉说。
注释:
①李玉宁:《甘肃蒙古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②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喀尔喀和巴尔虎布利亚特4种方言。在我国,喀尔喀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和平山湖蒙古族乡。
③“幕”:意为“户”。
④今裕固族地区。
⑤本节数据来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蒙古族乡提供(2010年)。
⑥2005年3月国务院颁发。
⑦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⑧2006年出版(为蒙文版),2010年在蒙古国斯拉夫文版页也已出版,计划于2012年5月出版汉文版。
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群中只有一小部分为喀尔喀蒙古族。
参考文献:
[1]肃南裕县编委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贺青松.肃南纵横[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3]郝苏民.甘肃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5]查?乔旦德尔.雪域喀尔喀蒙古人民俗志研究(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任文军.甘肃蒙古族史话[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7]赵民望.“内蒙古兵团”横扫陇原[J].企业家信息,2003,(12).
[8]李晓林.非常肃北非常马鬃山——甘肃边境纪事[J].中国民族,2006,(01).
基金项目:
1.2012年度河西学院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项目“裕固族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Z2012-14。
2.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河西走廊民间口头说唱文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BZW15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