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历史教学 >阙如《老子》在现代语文教材阙如

阙如《老子》在现代语文教材阙如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3880 浏览:97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几日,正仔细研读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所著《〈老子〉注译及评介》,正如书中所言,“老子五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其中充满了对人生体验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其文短,其义丰,可谓字字珠玑。其中充满了许多蕴意深刻的智慧之语,“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语)。
可是我回忆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好像从来没有老子的只言片语。但回忆终不可靠,于是我又翻开从小学至大学的语文教材,从头到尾细细地看过一遍。一看不打紧,人教版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里面没有一篇文章选自《老子》。大学中文专科用教材——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里面没有一篇《老子》文章,其配套的《中国古代文学》一字未提。大学中文本科用教材——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面也没有一篇《老子》文章,其配套的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仅在讲庄子之前附带介绍了“老子”的一篇文章。另外,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选文中,也没有入选《老子》的任何文章。现代的语文教材,竟没有《老子》的一席之地!《老子》被现代语文教材集体遗忘了。
其一,教育部制订,北师大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总目标第2条中明确写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知道,在民族文化中,诸子百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当时学术自由,才产生了多样文化,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历来老、庄、孔、孟并称,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成为唯一可以与孔子哲学抗衡的最大思想流派”,“老子这个人也曾被道教徒推奉为道教的祖师”。撰写《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说“中国人的特征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林语堂也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就连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庄子学说更是继承老子而来。由此可见,老子学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构成元素。选《老子》进入语文教材正是由语文教材的性质及目标所决定的,这样才能使老子在文化上的地位与其在语文教材上的分量相匹配,也正是“尊重多样文化”的表现。
仔细盘点诸子百家在现代语文教材的分配可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10课选孔子;九年级下册第17课选墨子,18、19课选孟子,20课选庄子,23课选列子。人教版高中一册21课选孔子,22课选孟子,23课选荀子,24课选庄子;四册21课选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庄子;五册18、19、20、21课选孟子。专科用教材,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有孔子4篇,孟子4篇,墨子2篇,庄子3篇,荀子2篇,韩非子2篇。本科用教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有孔子4篇,孟子5篇,荀子1篇,墨子1篇,庄子3 篇,韩非子5篇。
从以上的清单中不难看出,在诸子百家中,历来老、庄、孔、孟并称。但别家多有所选,唯独老子名落孙山。这与老子的文化地位相称吗?这叫“尊重多样文化”吗?难道老子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一份子?
鲁迅生前曾编有《汉文学史纲要》,其中第三篇“老庄”并称,并认为“道家书……存于今者莫先于《老子》”。如此看来,老子早被有识之士记入了史册,我们当承继先进文化,让老子在现代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二,从《老子》一书的“文本”价值来看,它本身是一“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是一部哲学诗,里面格言俯拾即是。正如马得清所言,“《道德经》创造了丰富、灵活的语文形式,唯其如此,才足以表现老子思想的深度、广度及其批判性、建构性和创造性”。老子在现代语文教材的“落选”大约与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关。那个年头动不动就分析什么阶级立场,什么思想局限性,什么两条战线斗争。杨荣国认为《老子》“反映在没落中的种族统治者的意识”,“终于落入形而上学、循环论的泥坑,把矛盾中途消解了”,“站在反动立场并持以‘无’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认识论上神秘的直觉主义”,并提出“策”,“认为这是人君南面之术”。总之一句话,“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子思想的反动性”。怪不得老子长期被打入“冷宫”,也怪不得老子被现代语文教材“集体放逐”。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误解,陈鼓应甚至以“误解的澄清”作为其书“代序”的标题。现在是到正本清源的时候了,是到给老子“翻案”的时代了,是到让老子堂而皇之地进入现代语文教材的时候了。
其三,不管我们重视不重视,老子已活在民间,活在人民的生活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就连西方人也很重视。当代西方的冥想就来自于道家,而老子的“顺其自然”思想更是成了著名的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中国老百姓日常的成语及话语中更是有诸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老子,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器晚成、强梁者不得其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由此可见,即便现代语文教材不选老子,但老子在现代人民的生活中已流传很广很深,许多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早已“习焉而不察”。因此,十分有必要将老子堂而皇之地请进现代语文教材,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老子,体会“正宗”的“无为自然”之道。否则许多人了解的恐怕是改头换面的老子,吸收的是面目全非的老子思想。老子的许多话语人们已耳熟能详,但老子“道”的真正含义,“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意思,恐怕许多人并不知晓。因此,极有必要让现代学生接触到老子原文,因为大多数人是从语文课本上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语文教材是传播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本不讲老子,让学生从哪里了解老子?靠道听途说?靠自觉成才?这些都不靠“谱”,唯有靠语文教材讲才最普及、最正规、最能消除误解,也才能还老子的本来面目,让学生体悟老子思想的真实涵义。 其四,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离了,而老子学说却很能弥补现代人生活浮躁的一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随之而来。现代的教育过分注重“成功教育”,强调“积极进取”,认为“人定胜天”。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皆能成功,面对挫折遇到失败我们该怎么办?有时,妥协与后退是必要的。我们知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有为”、“投入”和“入世”,而佛家却主张“无为”、“超脱”和“出世”。道家学说恰好处于二者之间,主张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落脚点还在“为”上。既不主张过分“投入”,也反对一味“超脱”,处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是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顾随语)。杨德森从《道德经》中摘引出道家处世养生原则8项32字诀,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返璞归真,顺其自然”,并以此创立了中国道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主张淡泊、无为、逍遥、自在、不争、谦让,不求名利,只求一生平安,期望值低,也因此被称为精神超脱心理疗法。
许又新也认为老子“要点在于一种态度,这就是自然的人生态度”。王力深得老子主旨之言,认为“老子一书,凡论及人事之处,无一非出于自然,亦无一非出于反弱二途”。正如马得清所言“儒家虽然很讲究文道,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释家和道家才是最有诗意的。我们在思考‘诗言志’时,不能忘了生命最可爱的一面原本并不是什么‘志’,而是非理性的意趣”,“从人文的角度看,从生态的角度看,从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老子的思想更具有统一性和超越性,它相对于儒家严密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更具有对待生命的平等心态”,最后他认为“《道德经》正是一部体现‘伟人伟大体悟’的经典之作”。
陈鼓应先生也认为老子“立说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冲突”,他要人民“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争”,要人民少一些占有欲,不急急忙忙地去求名、取利、争功,不时时处处总想着去出风头、占便宜、贪图利益,他要人们“为而不争”、“功成而不有”。老子的“道”看起来“玄之又玄”,其实“老子‘道’的论说之开展,乃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的抒发。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更企图突破自我的局限,将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脱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实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其实“老子的思想企图就人类行为作一个根源性的探索,对于世间事物作一个根本性的认识,而后用简朴的文字说出个单纯的道理来。文字固然简朴,道理固然单纯,内涵却很丰富,犹如褐衣粗布里面怀藏着美玉一般。”老子自言“圣人披褐怀玉”(第70章),我们早该把老子的“褐”揭开,让老子的“玉”显露出来了。现代教育理应亲近国学,用厚重的传统文化来对抗现代“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轻”。
其中充满了许多深沉的智慧之语,“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在诸子百家中,历来老庄孔孟并称。但别家多有所选,唯独老子名落孙山。这与老子的文化地位相称吗?这叫“尊重多样文化”吗?难道老子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一份子?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与人的关系却疏离了,而老子学说却很能弥补现代人生活浮躁的一面。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