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体育教学 >关于河南省河南省各高校体育生活方式

关于河南省河南省各高校体育生活方式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21447 浏览:951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3)05-000-01
摘 要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提出的,是从体育的角度对人们生活状况的解释,是对体育活动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强调,对体育在生活中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重视。体育生活方式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各高校的大学生,校园生活日益丰富,随之体育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就通过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现代化体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 体育生活方式 大学生 现代化
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势和行为特征。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然而,体育也逐步步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其中男生367人,女生289人。有效回收率为75%。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几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仅仅有59%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这个结果让我们很意外,而且其中34%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放松,由于学习时间过长,他们想通过体育活动来放松,做到劳逸结合,而且我们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不同,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技能型的为主,他们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巩固正课教育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运动;而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娱乐型为主,因为这两年是他们在校最轻松的时光;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临近毕业的学生,以交往型和健身型的较多,原因在于临近毕业同学情更显珍贵,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去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二)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生活方式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体育生活方式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课余活动兴趣不大;由于受主观因素,大多数学生主要以观赏其他同学为主,自己的体育行为成分较低;大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水平有显著差距,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比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的高校学生更愿意参加体育课余活动,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就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郑州大学的学生参加体育课余活动的学生比周口师范学院参加体育课余活动的学生明显多很多;有些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组织相对松散,因此导致了课余体育活动的无规律性和盲目性;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

三、建议和结论

(一)应该加大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课余活动的宣传力度

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并且了解体育活动的各种功能,了解体育精神,就是所谓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而课余体育活动是建立现代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二)有组织的参加体育课余活动,完善体育课余活动管理制度

由于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因此学生们对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思想比较懒散,没有明确的体育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制度做到监督作用,使体育课余活动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参加体育课余活动的意义,比如可以建立适应体育课余活动的俱乐部形式,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三)加大对体育设施及体育课余时间的投入

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的活动一般都在校园内,调查中发现选择在校内参加体育课余活动的学生在60%以上,因此,学校应该做一个调查,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来确定需要哪些体育设施以及安排一个合理的体育课余活动时间,以便更好的开展一个丰富的体育课余活动。

(四)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学校可以适当的组织体育赛事,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增加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让学生们培养体育精神,增强意志,体育赛事不光是运动会等一类的运动赛事,还可以是体育知识竞赛,让学生更充分的去认识体育以及了解一些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伍晓军.体育文化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102.
[3] 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1:34.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