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体育教学 >论通信工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和

论通信工程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和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4772 浏览:121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针对目前社会对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与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实践教学培养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应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广泛推广。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N91-4
随着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需求,通信网络优秀人才成为了通信行业的宠儿。2013年11月4日,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对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进行了“部级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和“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专项技术培训机构”的授权,标志着西南地区首家通信行业技能人才实训培养怎么写作体系正式建立,这是近年来我国对通信人才培养又一次重视的体现。目前多数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体系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1],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实践创新能力比较弱,难以进入通信技术研发人员之列,本科毕业生多从事销售人员和电信运营商。造成通信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本专业工作的理由是实践能力弱,即使在校课程理论掌握得很好,一旦运用到实际,无创新思路,满足不了现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人才培养,培养通信专业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

1 目前通信人才毕业状况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研发型,即是到科技研发公司做通信技术研发人员,职业道路上可能会从普通研发人员到研发工程师,好的话会升到高层管理;第二类为到运营商,即到电信运营商做设备管理等,发展出路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三类为销售人员,通常为进到各类公司对各种上游设备以及通讯器材的销售。这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三大去向,在目前的通信人才培养来说,第一类人才的去向是比较少,特别是本科毕业的,主要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培养不协调,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目前通信工程毕业生多去的方向,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门槛比较低。

2 物联网与移动网络的发展给通信工程人才带来的契机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通信、无线通信与硬件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需求增大,但目前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现需求,为此,对于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大方向的改善,小方向的调整,对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体系改革为“理论培养—实验加强—实践巩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华南经济圈的创新对人才的需求,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等提供良好的人才需求市场,急需高素质创新人才。一方面是高素质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有难度,人才供需矛盾出现在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去解决这一矛盾,也能较好地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到企业后能够很好地参与企业的建设,迅速的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造性人才备受青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创造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目前各高校已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后期没有太多的注重实践培养[2],以此的教学体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或接近毕业的学生,在为工作时多数是出去找培训机构进行其他专业培训,或为努力考各类认证。在体系上为教学实践方面上改革通过大学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在培养方向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理解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对近年来国内通信工程毕业生的了解,达到毕业程度的都应具备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在通信网络领域某一专项理由做深入研究的能力;适应通信类专业的发展,随时迎接挑战,向更大的空间发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参与有创造性、综合性的科技活动;关注通信类专业技术前沿动态,保持学习状态并且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具有适应信息类行业各岗位的工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流畅地表达观点,这样能够在专业知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行通信工程设计或从事科学研究;适应知识领域的多样化;认识并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重视加强通信与信息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强调通信类科技人才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自身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体系改革,注重后期实践能力培养。

4 创新人才阶段性能力培养

4.1 基本理论的培养

首阶段打基础,多为理论培养,贯穿着整个培养体系。在现代化人才培养方案中,通信工程人需要掌握的重要理论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电路基础、数电模电、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DSP开发、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繁多,理论培养需要由浅入深,由基础引导到深入研究。同类课程相结合,避开纯类发展,电路知识结合单片机培养,进而到深层嵌入式,光纤通信与移动通信方面知识侧重培养[3]。前期理论培养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即一些结合课本的引导性实验,目的为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基础性实验可以是小硬件制作,简单路由设置等,一步一步深入,进而到功能性电路设计,中型网络设置等。

4.2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对于市场需求,通信工程人才侧重的还是实践能力。开放性实验强调各学科相互联系与渗透,除了注重日常课程实验的开设,还注重自主实验室的建设。课程实验主要为巩固课程理论,为学生更深入理解,而自主实验室是为了学生的创新。在自主实验室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而是由教师进行阶段性的课题安排,再与学生自己探讨与创新,与教师更深层的交流合作。对于通信工程的学生来说,硬件需要基础,软件需要熟练。对于通信网络方面,更需要去深层了解,对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课题都应进行一次对成果的评判。对于学生的实验室培养,应该放弃放养式,而是有针对的培养。对于这阶段的培养,在体系上侧重实验的重要性,理论只是为实验的基础,对于每个课程实验进行操作培养与考核,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强硬手法。对于自主实验室的实施,进行周期学习成果展,对实验室成员的作品,小到小硬件,大到某系统,进行一次评比奖励。评比周期可为半个月或为一个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强制手段,也需要奖励来鼓励,形成这套体系是培养通信人才的必要手段。

4.3 实践与创新

此类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与创新[4]。通过实验课程与自主实验室的锻炼,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有了自己一定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校级区级项目及各类相应竞赛为引导进行实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与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践。目前广西教育厅已实施“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无疑是给学生的实践创造了更大的机会。为此,就是通过各类有实际的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与创新。积极鼓励学生申请参与项目研究,理论运用于实践。结合创新创业计划,建立以学生项目为主,各类比赛为动力,各类实验室为跳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与发明创造的引导,培养成为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通信专业人才,这样能够在企业人才竞争中站得稳。

4.4 社会实习锻炼

校企合作在当今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在多数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还是有一段距离。造成多数通信工程毕业生难以出现专业行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型人才就需要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多接触社会。这一阶段就是要加强企业联系合作,形成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校方积极与通信工程专业对口企业进行洽谈,达成协议,互利共赢。这个阶段对于那些迷茫未给自己定位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造。这阶段是社会存活培养,通过企业来培养学生的存活能力。校方给企业淘汰指标,以达到学生竞争来锻炼抗压性。企业给校方培养方向,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5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优质人才需要好的导师,加强实践教学指导老师队伍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通信工程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在培养人才当中学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中后期需要引导,以上学生更好走向自己追求的方向。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研发工程师,多为硬件、嵌入式方面;二类为网络工程师,以网络配置和设计为主。通信工程的多向性注定了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雄厚的师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上,教师要与学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后期开始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分大类,进行专项培养,以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自主创新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在校企合作上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指导,以形成高质量的人才输送实习方案。教师与企业人员各类人才的研究开发,以培训出优质人才。通过实习的学生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上优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整个实践教学才能完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邱捷,胡增存.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2004(6):76-79.
[2]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2-335.
[3]戴波潘,渊颖.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0-72.
[4]马从国,倪伟.电气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88-89.
作者简介:韦江华(1982-),男,广西柳江人,实验师;林川(1979-),男,湖北汉川人,副教授。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导向的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发明创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13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改革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