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职业教育 >初中历史课创新教学

初中历史课创新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12510 浏览:556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的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来说,其地位是重要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初中的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地位不容乐观,在学生心中的重视程度也是如此。导致如此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初中历史教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推行创新教育,既是当前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初中历史教学本身发展所必需的,也能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转机。初中历史教学只有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才有出路。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历史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要澄清几个问题: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活动怎样开展?在推行创新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一、初中历史课创新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弄清自己所开展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去开展教学活动。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开展创新活动,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发现一种新方法,并用来创造性地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并将此迁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在历史科教学中,要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3.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对中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自学、探究、表达等方面,有效的预见性和主动参与性是创新教育作用于学生的两大特征。因此,初中历史教学首先要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发展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并运用它来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和解决各种问题。如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蓍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新能力的底蕴。其中,创新情感尤其重要,历史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等因素,创新正是产生于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活动。

二、怎样去开展创新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了,思路就会清晰,教育的机制就会灵活,才可能是真正的素

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udooo.com

质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充实、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才能见新,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的局面,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探索情境,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学生能够做到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起指导、点拨的作用。要精讲巧练,要实现做中学、玩中学、实践中学。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加强学科本身的研究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要认识历史,学好历史,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形态存在的资料。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从未学过(未见过)的历史材料中,通过独自的研读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独立形成相应的认识,或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本身就极其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如若再能从发现史实,诠释或评论史实中,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即是从探究迈向了创新。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价值考虑,设计问题可不必过于具体,可留有余地;在诱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时,可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条件,使学生用直觉判断,猜测甚至非常规的方式、方法来表达意见等。如在学生阅读史料时,可先提出““读了这段(这些)史料后,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了解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其表述要尽量给予鼓励,学生的观点无论你觉得如何幼稚和可笑,绝不能给予斥骂和嘲讽。现在学生的见识十分广阔,其信息的来源也非常多,如对其回答给予粗暴的否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渐渐地淡漠。坚持这种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是极有好处的,不断向创新迈进,这是历史学科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一环。

2.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重视教材的整体研究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无疑也是历史学科进行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的书本知识并不十分难,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初步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因此,在充分研究教材,挖掘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各种因素。如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而16世纪以后,中国的近代科技没有能像欧洲那样发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其中的原因。又如在分析“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原因时,不妨提出“与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和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形态有无关系”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了解更深层的原因。另外创设新情境,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资料,并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史学观点、史学动态时,渗透史学理论和方法。

3.调整师生关系,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注重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力,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变“主动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启发、讨论、开展活动等等,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科知识与解决、探索问题所需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求异、迁移和发散思维,以形成创新思维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好胜、求索等心理因素,让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力的灵魂。想象力愈丰富,创造力愈强。在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想象的时候,适度进行逻辑性的说理评价,这不仅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有益,而且对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大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有益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有清晰的认识

不能一谈到创新、创造就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不是初中历史教育所能做到的,实际上科技发明是创新,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新颖、独到之处也是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动手能力等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确定梯度、途径和目标。

2.要对创新教育的长期性有清楚的认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必须具备比较牢固的知识基础,有着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乐于实践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而这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我们应当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仅以一两次考试的成绩来论英雄。

3.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复杂性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能认为仅靠开设几次讲座,组织几次讨论,让学生写几篇小论文,或在某一阶段集中打“歼灭战”搞突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开展基本认识活动和基本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特别是要加强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综合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4.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艰巨性

首先是社会观念的陈旧,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但现行的学校评估制度、考试指挥棒、僵硬的教学模式,重维持轻创新,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考试机器”。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要提高。部分教师对创新的理解、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还缺乏从事创新教育所必备的素质,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认识不足,对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够。
创新教育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