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简述网络化网络化交往中政治文化性

简述网络化网络化交往中政治文化性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6180 浏览:205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场旷古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变化。网络化的高度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交往及其关系、结构的全新内涵、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交往关系。相对于传统交往来讲,网络化交往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更大的自由性

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是受法律约束的,而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中的法律大多失效。在网络中,网友之间的交往、交流及其他活动没什么外在约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与随意性。由于网络中的资源大多共享,所以网络公民有权选择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网络化交往则具有很大的挥霍度:网民可以自由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内容以及时间、地点等。

二、更大的性

很显然,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但这在网络中却很容易就得到了解决,网络以其便捷的匿名和统计机制,能够方便准确地了解网民之所想所需。据民之所想所需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然后加以“改造”,那么这种需求就能快捷高效地得到满足,这就是网络。

三、更大的平等性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非常平等的,不管是谁,都是一个平等的网络参与主体。在这种“社会”中交往,网民不用顾及个体之间在社会方面的差异。可以说,在网络“社会”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等级和特权,没有真正的经济上的贫富分化,也没有个体在文化素养上的差别。因此,网民与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趋平等。个体在网络中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趋势会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

四、包含真实性的虚拟性

要注意,这里的虚拟性并不同于虚伪性,虚伪性带有欺骗色彩,而虚拟性则是对真实东西的一种模拟。网络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完美的人工构造。
1.从交往的物质性来看,网络化交往其构成形式是虚拟的:交往的相似度检测是虚拟的;交往的主体也是虚构的,如:资料、身份、性别等。
2.从交往的精神性来看,网络化交往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为这种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束缚。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提供巨大的动力:正是因为网络情感的真实性,才促使着网络化虚拟交往不断具备生机和活力。

五、异域空间性

正如上面虚拟性所讲,网络化人际交往所依赖的虚拟空间正是对现实空间的完美的人工构造。传统空间可以看得到、摸得着,而网络化虚拟空间则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得到。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人类意想不到的“另类空间”,是对人类原有空间的奇妙创新。

1.异域空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指信息的容量容器,如:存储器。这种空间我们以K、M、GB为衡量单位。
(2)最重要的是虚拟性的异域空间,这种空间有唯一明确地址的“地理区划”,有“机构管理”,也有“社区居民”等。在这里,地域与地域之间没有距离的长短,只有一条无形的“界限”——防火墙。现在的网络划分,如:因特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就是很好的证明。
2.在异域空间中,“域”与“域”之间在交流上都是相互开放的(安全封锁除外),这种开放的程度和广度都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的。这里面所进行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各种各样有形或无形的“疆界”的限制,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无限关联”。
3.虚拟空间不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也不是二维的平面空间,它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感觉的、想象的空间,只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想象得到的东西,在虚拟空间中几乎都能够找得到、感觉得到。在感觉的世界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觉的世界恰恰又为真实性的情感网络交流提供了非常配套的平台。
4.异域性的虚拟空间是网络化人际交往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正是在这种空间里进行的。

六、承载人与人信息交流的大众传媒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大众传媒性表现的越来越充分。相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来说。网络传媒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信息,通过网络的传播是双向、互动、便捷的!在如今科技广泛应用于人与人交流的网络时代,信息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界限。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这个数据充分说明,网络在承载文化的大众传媒性上已经不亚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可以这么说,网络在人与人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交往的全新形式、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人们摆正自我与网络关系,通过网络正确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