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初中政治 >有关于跨越走出“贫困凹地”试述实现跨越进展

有关于跨越走出“贫困凹地”试述实现跨越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10039 浏览:368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 要] 赣南由于区位、生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成为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但赣南是“富饶的贫困”,拥有丰富的稀土、钨、森林和气候资源,这为其大力发展新材料、脐橙、油茶、碳汇林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奠定了基础。赣南应注重把发展必需消费品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富民与富税产业相结合;把发展教育与建设产业园区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宜居城市相结合;并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体制创新等重要措施,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赣南;贫困原因;资源优势;发展机遇;具体对策
[作者简介]石 霞(1959—),女,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经济学博士;芦千文(1989—),男,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赣州俗称赣南,是原苏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赣南各项经济指标不仅落后于全国、中部地区以及江西省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还集中了江西省43%的贫困人口,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可谓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堪称“贫困凹地”。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转变发展思路,抓住战略机遇,走出“贫困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赣南脱贫致富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来看,赣南要跨越“贫困凹地”,应利用毗邻沿海发达区域的优势,“输入工业化”,快速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但是,赣南却面临区位优势不明显、生态环境制约、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因素的挑战,克服这些挑战是赣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区位优势不明显

从理论上说,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两类:成本因素和市场因素。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外需萎缩的“双重压迫”,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只有满足成本和市场两大条件的区域,才具有“输入工业化”的区位优势。赣南虽有毗邻珠三角的地理优势,但除了少部分市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外,总体上并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
第一,不具备市场优势。赣南远离新兴市场中心,距区域性经济板块核心的深圳、广州、厦门、南昌、长沙都在400公里以上,处在各个经济板块的边缘,很难搭新兴市场崛起的便车。赣州本地区市场规模狭小,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弱。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对转移区域选择与产品市场分布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而赣州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于不高,区内市场容量较小,并不受大企业的青睐。据赣州招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商局提供的数据,落户赣州的大项目和核心技术项目很少,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的小规模外向企业居多。
第二,成本优势不明显。这反映在投资效益、物流成本和用工成本上。一是投资效益不高。2011年赣南地区投入产出比(1.33),虽然高于江西省(1.05)、西部地区(1.27),但低于中部(1.44)及全国的平均值(1.52),更低于毗邻的福建(1.80)、湖南(1.66)。二是物流成本过高。赣南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物流成本高于周边地区。三是劳工成本优势不明显。与临近的地级市相比,赣州平均工资水平虽然低于福建莆田市、南平市及龙岩市,和粤北、粤东、粤西的12个地级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劳动成本优势(见图1)。但如果考虑行政区划因素,这一优势并不明显。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

赣南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区。政府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准入有严格限制。这就必然限制了赣南的发展空间。
第一,限制了资源开发。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赣南36.3%的区域面积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还把10处区域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共涉及赣南11个县区,占赣州市国土面积的40%。国家规定,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内,不能随意从事矿产开发、化学农业、伐木、工业等产业,这就限制了赣南地区的资源开发。
第二,抵消了区位优势。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规定,抬高了产业进入成本,从而抵消了低成本优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赣南近5年关闭和搬迁了2540家企业,拒绝了3150个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涉及资金近千亿元。
第三,挤占了发展资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从窘迫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数十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已使97.34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破坏,1050万亩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要恢复这些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不仅如此,为了保护水源地,需要安置大量的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地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在促进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上政策频出。从2008年至2012年11月底,相继出台了三十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几乎涉及东中西所有地区。虽然国家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将扶持赣南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并没有形成特殊的支持效应。比如,没有对赣南地区在保障水源资源供给、维护森林生态所牺牲的经济利益等做出系统性的政策安排。再者,周边各省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为了承接产业转移,也竞相出台和承诺各种优惠措施,冲抵了赣南的“政策效应”。

二、赣南地区脱贫致富的机遇

世界各国为了顺利渡过经济危机,都忙于转方式调结构,试图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我国政府更是未雨绸缪,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这一趋势性的转变,使赣南地区特有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环境资源等战略升值,拥有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后工业化产业的机遇。

(一)稀土、钨资源升值: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优势凸显

稀土和钨资源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以此为基础的材料产业,日益成为成长性好、附加价值高、应用广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赣南地区在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四、赣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对策

赣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从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资源整合。赣南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其拥有的技术、科研和市场优势,高起点整合区域资源、科学布局产业链条,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集资源开发、保护、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机制。条件成熟时,可以此为平台,聚集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园区上市,借助社会资金振兴赣州经济。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还应引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共建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形成劳动力比较优势。另外,鼓励科研机构、学校和园区企业互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平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进旅游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旅游设计院,对赣南的红色资源进行产业规划、题材设计及项目开发,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可以引进国有粮食企业或其他食用油生产企业,对赣南油茶资源进行整合和产业布局,培育我国以油茶为原料的食用油生产基地。总之,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龙头带动产业、产业推动区域的目标。
第二,利益共享。只有企业、政府、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才能保证赣南发展动力不衰。因此,建设“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内部资源共享机制。组建赣南稀土、钨业等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负责整合地区资源,并通过股份合作、协作补偿等方式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赣南果业、油茶农民合作总社,整合小规模的农民合作社,推进脐橙和油茶的标准化种植、现代化怎么写作、市场化营销,迅速形成产业优势。二是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股东制产业园区,融合全国各种有效资源,尤其是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共同分享发展红利;也可以合作社为平台,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构建合作分享机制。三是建立区域内政府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区内生态补偿机制,给予生态功能区市县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体制创新。赣南的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整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建立地区内外的协调机制,解决区域内条块分割、产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GetFullDomain}

业“碎片化”等问题。要做到这些,必须实行体制创新。考虑到赣南的特殊功能和政治影响,建议将赣南地区确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试验区”,探索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率先改革试验:一是在赣南地区试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探索绿色资源增值的途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二是率先把赣州确定为碳汇扶贫、新能源扶贫示范区、循环经济试验区、低碳试点城市,把探索连片扶贫开发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整体扶贫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三是探索智力扶贫方式,试行教育体制改革,在赣南试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全国592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考生,实行特殊录取制度,把赣州作为全国教育扶贫和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四是赋予地方政府有整合各种项目、集中落地、连片开发的职权,以克服现有条块分割、项目分散、协同效率差的弊端。
赣州自然优势及特殊政治地位,作为“生态文明与体制改革试验区”,具有特殊示范意义,有利于探索贫困地区在新的环境下,整体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李怒云,杨炎朝.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2).
[3] 赵楠.印度发展怎么写作外包模式探析[J].当代亚太,200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