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审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审视:必要性与 逻辑

审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审视:必要性与 逻辑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9746 浏览:363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学的视角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系统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仍落后于时怎么发表展的步伐。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道德性分析和道德评价,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发的教育问题、道德失范现象及技术哲学的学转向等三个现实维度进行原因分析,认为从学的视角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有助于警示人们关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问题,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规范使用,充实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从而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基于三种理论视角和两种研究方法提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 教育技术应用; 审视; 必要性; 研究逻辑
[] A
[作者简介] 谢娟(1984—),女,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教育哲学研究。 E-mail:xiejuansd@12

6.com。

当前,但凡课堂教学,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中“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层出不穷:录像代替讲解、分析;录音代替范读;屏幕图像代替黑板板书;学科教学使用标准课件,或播放媒体录像以代替操作演练,或使用媒介给教学带来声、形俱全的大容量信息等。这样的教学其有效性到底如何,如何把握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度”,如何才能使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怎么写作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给技术时代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系统而全面地思考。从表面来看,这些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技术操作问题,然细细琢磨,类似“有效性”、“更好”、“应该”的字眼却有着规范讨论的意味。那么,是否可以借助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审视呢?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道德性分析

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它通过理性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可以说,学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实践科学,它首先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然后才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培养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
对某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其实是对该行为的道德性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进行判断,是在默认了该行为与道德相关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只有与道德相关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属于道德的范畴),才可以进行道德评价(评判为两种:道德上正当的行为,简称为道德的行为;道德上不正当的行为,简称为不道德的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只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具有道德特性,才可以判定其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分析,首先要论证其是否具有道德性。
一种技术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与技术本身是否负荷价值属性密切相关。在这个观点上,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技术悲观者看来,技术不仅是人类可以操纵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影响人类如何与世界关联的存在方式;技术具有自主性,它重构了人类的社会,迫使人类进入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铁笼”或海德格尔式的“座架”;技术是有偏见的,同时负荷价值,具有某种意向结构,对人类具有某种统治力量。因此,技术悲观论者往往认为,即使技术的操纵者未将其自身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活动,技术活动本身就有着善恶之分,是关乎道德的。与技术悲观论不同,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是一种中立的力量,它完全依赖于人类的目的;技术是无偏见的,仅仅是一种工具,被用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的,完全由人来控制;技术本身并不负荷价值。所以,技术中立论者大都认为技术行为是受控于人的,是人将人所做出的道德判断强加给技术行为,而技术行为本身与道德无涉,属于非道德问题。技术中立论必然走向技术乐观论。
可见,技术悲观论与技术中立论在技术是否负荷道德价值这一问题上是完全对立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生活越来越同技术纠缠在一起,无法与之分开。技术悲观论者与技术中立论者之间的价值争执,开始让人觉得空洞,对实际生活并无意义。处于悲观论与中立论之间的技术批判论(又称技术实在论)逐渐被更多人认可。技术实在论认为,尽管技术具有其自身的力量,并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但是技术不能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人类仍有能力征服它。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技术行为到底是否具有道德性呢?
一般来讲,一种行为本身只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存在状态,并未被赋予某种道德价值。然而,一旦这种行为被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对行为主体或相关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那么,该行为就有了善恶之分,就具有了道德特性。[3]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而言,其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当涉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教师或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了。比如,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当地选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其自身教学的热情。这时候我们可以判断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是正当的道德行为。相反,有些教师过分使用媒体技术,长时间进行屏幕播放和演示,使得学生注意力疲劳,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时也要对其进行道德判断,称之为不正当的道德行为。
总之,只要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且这种应用行为对行为主体(主要是教师)或者这种行为的接受者(主要是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行为就与道德相关,就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所以,从技术实在论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到技术主体或相关他人的尊严、主体性等的技术活动就具有道德特性。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教育教学中人对技术的一种使用行为,可以进行道德判断。同时,这种应用行为会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对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就体现了对这种人际关系应该如何的追问,隶属于学的关注范围。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

审视之必要性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有着道德层面上的含义,又是学意义上的问题。所以,借助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全面审视,理应成为必然。除了在理论上可行,教育技术现实也在呼唤学的关照。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第二,基于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规范使用。教育既然要面向现代化,就不得不面临着使用现代技术来优化教学这一宏大课题。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关切,就是以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支配教育技术主体的目的和行为为控制对象,通过对教育技术后果的预测,以及对自身行为影响的深思,从而提高教育技术使用者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增强人对自身的和行为的自我控制,通过规约的引导来帮助人们在日益强大的技术面前确定哪些事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现在应当做、哪些事永远不能做,引领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道德评价,使人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生产、分配、应用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考虑技术的教育性功能,而且考虑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用社会倡导的技术道德标准来规范技术应用行为,以协调技术发展与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对教育的道德基础与价值意义的领域化追问,是对教育技术应用在“度”上的考量,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引导与规约。
第三,基于教育学的视角——有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学科领域中道德思量的忽视,则对学科发展不利。有些人甚至为了谋求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话语权,试图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自我膨胀与过分依恋技术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方式。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内在的道德价值及价值的合道德性体现,寻找该领域所需要的道德秩序和规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来优化教学,增强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道德认同感。同时,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层面的思考可以弥补教育技术道德规范理论研究的缺失,也是从学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理论进行的哲学上的追寻,属于对教育技术进行的元研究,有利于充实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巩固学科的发展。
以上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分析了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的原因及其意义。正如我国技术哲学学者李三虎所言,“无论如何,当今时代都是一个技术时代,如果谁在研究当代社会时不关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那么他的理论至少是不完整的。”[8]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已是大势所趋。

三、审视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的逻辑与方法
任何一种分析,只有确定了审视各种道德行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种特定的研究逻辑,对问题的讨论才能有重心。在学的发展史中,基本的理论视角主要有三种: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理论视角注重对行为后果的分析,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是由行为的结果所决定。行为是否造成一定的道德效果以及造成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和依据。该理论视角虽看到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却偏执于效果而可能无视行为主体的主观的道德状态,可能导致否认道德的主体性及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与之相对应的义务论的理论视角则把是否履行了某种义务作为善恶的主要评价依据,主张绝对按照某种正当性去履行某种既定的道德原则。义务论的视角突出了道德的明确性和指导性,却忽视了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和实在性。美德论的理论视角注重行为者自身的德性或道德品质,把德性的形成、美德的培育看作是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美德论虽然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却未能把道德的主体性和内在性与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联系起来,难以实现对行为的具体、明确的指导。[9]这三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各有所长也存在不足,对各种道德行为都具有评判的功能。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因对同一个技术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每一种分析角度可能需要的理论框架不同。所以,采取绝对化的态度而选择一种理论视角是极端的、危险的。比如,就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而言,当强调技术活动的客观的道德价值时,就离不开效果论的辩护;当要维护教学活动正常的秩序时,就需要义务论对于行为的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当塑造学习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时,则离不开美德论的支持。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的研究逻辑需要将效果论、义务论、美德论等三种理论视角加以综合考虑,在适宜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适度地运用,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对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规约。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审视”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学意义上的研究,除了需要确定恰当的理论视角,还需要借助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的方法论有多种,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可能要涉及到一些特殊方法。就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要对其进行学意义上的研究,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学与教育技术学相结合。在尊重学基本的研究范式的同时,兼顾教育技术学的客观规律。第二,理论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不仅是反思、批判、解释教育技术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还需要为各种类型的应用行为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定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在研究过程才能做到方法与学科现实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善,既充实了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能在教育技术具体应用中真正得到实践。对此,本文借鉴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皮内洛的“学分析的一般框架”,[10]给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范的具体研究方法(见表1)。

四、结 语

过去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的学意义上的探讨,过多地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借鉴性的解决策略,而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分析和学的研究逻辑,因而使教育技术在层面的研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既得不到更多的共识,又常常被学界遗忘。既然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行审视已成趋势,只有在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行为进行道德性的考究、确定其道德特性及意义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学意义上的分析,确定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研究逻辑,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学基础上,使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更趋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3] 张传有.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4] [5] 谢娟.当前教育中技术垄断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1,(6):27~31.
[6] [8] 李三虎.十字路口的道德抉择:马克思的技术思想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3~4.
[7] 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教[J].中国高教研究,2006,(26):4.
[9] 吕耀怀.信息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2.
[10]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方面[M].刘钢译.北京:编译出版社,1999:58.
[11] 李冰,谢百治.现代教育技术与人文精神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9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