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怎样提高语文课前预习效果

怎样提高语文课前预习效果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4266 浏览:133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眼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他们认为,学生往往因为提前对学习内容有了粗略的了解,上课时便会因一知半解而不求甚解,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从教学现实出发,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究其形成原因:教师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教学模式变得相对的固定。对学生的语文预习也会进入了思维固化模式。这种模式往往趋于简单,粗化。无非就是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的预习。久而久之语文的预习因缺乏新意而殆尽活力,优势全无。所以出现以上所描述的取消课前预习想法也就成了自然。
在当下的新课改下,预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基础,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通向不教之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去预习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成了我们思考的关键。针对于这种问题,并没现成的定案。从预习的根本要求来讲,预习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依靠自身的能力,在教师讲授前,使自己的理解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预习常规的五个切入点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1.从阅读入手。走进文本的常规方式就是阅读文本。一篇课文,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文意,体味情感,领悟其主旨。同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也就是指导学生读书。一遍不理解,则多遍,直至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沉浸在文本中,去全面品读:读语章,读语文,读语法,读语气,读语体,读语境。并且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去读,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认读感知能力。比如,阅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默读时采用圈点勾画法,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感情、重读音等,读出其中的韵味。朱熹所讲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讲的大致就是这样的道理。
2.从重点入手。按照预习的目标,把握课文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一方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比如,小说往往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如果没有目的,盲目去读,只会白白浪费时间,若确立把握人物形象这个重点,便会很容易总结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散文预读,则可以从摘记喜欢的句子人手,在品读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教会学生寻找重点的方法很重要。一是从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提示中找;二是从课后题中找;三是从老师附加提示里找;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预习重点。有趣的是:在平常预习和考试中,很多同学会从前两点中能直接或间接获取更多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从了降低了整个学习的难度。可以说这是语文预习的一条“快车道”。学会运用这些学法,就能帮助学生较快找到课文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从难点入手。读书须有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它远胜于教师被动地提问。疑,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对问题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攻克一个个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4.从美点入手。教科书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预习时应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会美的词,美的句,美的段,美的修辞手法,美的思想内涵。通过鉴赏美点,对课文做深入地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是阅读的一个更高层次,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三峡》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形容词,体验其描写的三峡美;从文章的建筑来体味郦道元潜词造句凝炼的结构美。相信百十来字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章建筑美与优美的四季三峡会征服大多数同学的心灵的。
5.从迁移点人手。这是指学生在预习中.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的较高层次。自己的阅读方法成了体系.得法于课内便会产生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这种不教的出神人化的境界。这样,阅读便产生了自觉的内驱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诗歌的预习,前面学过这种体裁的篇章,一些基本常识及写法都可以作为迁移点运用到下一首诗歌上来,其他体裁文章也同理。

二、布置预习的几种方法

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切中要害,布置学生预习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点带面法。即从某处重点入手布置预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找准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某一类知识预习的目的。重点即预习提示、课释、课后习题。比如在预习鲁迅的《孔乙已》时,我就会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出人们对他孔乙已的态度怎样,而决定这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并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佐证。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取得的学习效果还是很经济的。
2.以面抓点法。语文学习是前后衔接的.知识之间即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预习时,可让学生从面中突出个别的点。使预习深刻化。这种方法在复习的基础上应用,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布置预习时,可让学生回顾,说说了解的外国作家有哪些,学过的作品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被调动起来,随即总结出诸多外国作者的名篇佳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补充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让学生了解世界三大文豪,不仅开拓了知识面,而且印象很深刻。
3.存异求同法。指知识之间有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点,知识可以横向比较,亦可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分辨异同,达到由异求同,存异求同的目的。还以鲁迅的文章为例:《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既有小说、有散文、也有杂文。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专题性的搜集了解,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将他的作品和特点加以比较。然后,在对具体篇章的阅读中,由具体而概括,由形象而抽象,使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学习兴趣和能力不断形成。
为防止语文课前预习步入开文章开头所讲的不良状况,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的还应注意预习要有趣味性。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是预习的法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了解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他们求知成功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并保障其阅读兴趣的长久性。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以趣味为前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从形式上讲,一成不变的预习模式是打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害的方式。所以预习时要采用多种变化的预习方法与要求。从而保持,调动学生对语文预习的趣味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