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从“梦蝶”到“蝶庵”

从“梦蝶”到“蝶庵”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8037 浏览:329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庄子一生追求自由、洒脱,他的“虚静说”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阐释。在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当中,也包含有“虚静说”的含义。这种对人性的追求扣对世俗的超脱一直深有影响,晚明士子张岱就深受其影响。他不仅继承了“庄用梦蝶”故事中的美好,也继承了梦醒之后的哀痛意识,是庄子思想的延续。
关键字:庄子;虚静说;梦蝶;张岱
“梦”与“蝶”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时常出现,其代表的含义也具有不确定性。庄子在《齐物论》中把这两个美好的意象连起来,为我们阐述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个梦中,庄子仿佛化作了蝴蝶,但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因此不知是庄_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在这里庄子企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物我混同的世界。蝴蝶翩翩而舞,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自由、放达的象征,庄子在梦中化成了蝴蝶,是想表达自己追求超越限制的人生,追求逍遥的世界。

一、庄子的“虚静说”

在庄周梦蝶中表达出来的深层次含义其实就是贯穿整本《庄子》的“虚静说”思想。庄子在《天道》中曾说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层次就是得道,那么如何得道,在这里庄子就指出要做到“虚静”达到一中空灵博大的境界。如何是“虚”?庄子也做了相应的解释“尽其所受乎天而见得,亦虚而已。”就是说“虚”是不受外界事物做约束,就是保持的人的自然天性,不被束缚,不被限制。接着庄子又探讨了“静”的意义“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在这里,庄子认为,“静”是一种心里状态,而且只有圣人才可以达到这种状态,但是“静”又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把“虚静”结合起来,其所阐释的就是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羁绊的情怀。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备这种情怀,才可以自由翱翔于世间,忘却世俗的陈规,超脱世俗,做到真正的逍遥游。“虚静”也是庄子毕生所追求的,对后世的文人士子们也产生了广大的影响。晚明的“名士”风度,曾盛极一时,甚是轰动,与“虚静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蝶庵”心中的“虚静”

张岱就是晚明时期的名士之一。他在晚年时候,把自己的号改为“蝶庵”,并且把自己的卧榻更名为“蘧榻”,这都是取自“庄周梦蝶”。所以他受庄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张岱生在晚明,就不得不受当时的世风影响。
晚明时期,文人士子受《庄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心学派则较欣赏《庄子》《列子》以及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并且常常直接取而用之。”提出了震撼一时的“童心说”的李贽就曾作过《庄子解》,对《庄子》内七篇都有注释。在思想上,晚明出现的徐渭的“本色论”,汤显祖的“至情说”,派的“性灵说”,都是标举本真,至情与个性,这与“虚静”的追求自由保持自然本性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人性深处的本性和洒脱自由的生活态度。张岱作为晚明时期的“名士”也受到“虚静说”的影响。
在文学上,张岱的小品文最大的特点是他的空灵,空灵的内蕴和虚静的内蕴是一样的,都是讲求人格上的超越功利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把握,造成一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混同。张岱在文章不止一次的提到“空灵”,“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予,便成臭腐。”,他认为文章做到空灵是最可贵的。《湖心亭看雪》堪称空灵代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人鸟俱绝”的湖上,有一小舟,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和两三“粒”人,在静谧的白雪中,有这些景物来做衬托,可见空中有灵,灵动自然。而在此景中能遇到知音,在舟中与知音快饮,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凸显了在空旷寂静之中的灵动美与洒脱感。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岱身上的名士风度,他的自由、洒脱、个性,也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三、梦醒终知身是客一“庄周梦蝶”的悲痛含义

“庄周梦蝶”归根结底是一场梦,终会有醒的时候。在梦中,庄子可以物我混同,化成蝴蝶翩翩起舞,远离这喧嚣之世,可是当梦醒来后,庄子还是庄子。《庄子》一书都在追求无尽的自由,但是连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逍遥游》中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业也。此虽免乎行,犹有可待者也。”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可以飞跃南冥的大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尚且得不到绝对的自由,更何况凡夫俗子,像他这样的人呢。所以说在“庄周梦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哀痛,这种哀痛就来源于梦醒之后与梦中的差异。这种哀痛是超越不了的,是与庄子的追求不相符的,但是庄子依旧选择的坚持,他坚持的是无为的人生,是要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张岱作为明清鼎革之际的人物,他的人生因为这次历史的巨变而与众不同。他经历的是一个从“名士”到“遗民”的生活。在明存时,他锦衣玉食,放浪于山水之间,追求的是自我的放纵和绝对的自由。他在《舂米》诗中曾回忆说“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穑……婢仆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可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曾经的这些也如一场梦一样消散了,他的生活是流为“边氓”,没有田产,自己劳动,同时内心深处还有着守节与苟活的巨大矛盾。他认为从前的生活就是一场梦,梦中的奢华和美好随着明朝的灭亡也不复存在了。他在晚年把自己的号改为了“蝶庵”,把自己的两部作品也命名为《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回忆中,他也认为几十年来恍惚如一梦。而他在梦醒之后是十分痛苦的,他要面对的不仅是个人前后期生活的强烈反差,而且是家国沦陷的黍离之悲。这点和庄子的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得到自由是一样的,张岱在晚年也在寻找自由,他隐居山林,不仕新朝,在清初严密的文字狱下,他也在寻找自由去思念自己的故国。他是放诞的,不论在哪个时期,其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自由。
张岱的一生犹如庄子的一梦,前半生宛若梦中,仿佛随同蝴蝶翩翩起舞般美好。后半生就像梦醒,又像是庄子梦醒后一样的哀痛。从这种意义上讲,张岱又像是庄子的延续,庄子更倾向于将“梦蝶”的美好,而《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这部作品更像是梦后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3]张岱.嫏嬛文集:卷六[M]//张岱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张岱.嫏嬛文集·峨眉山[M].云专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5.
[5]张岱.陶庵梦忆[M]屠友祥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张夸,西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