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理论创新问题如何

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理论创新问题如何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6964 浏览:234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研究理论创新的本质既要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又要依据理论创新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特殊形式本身的特点。创新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理论创新 方法论创新 创新机制
关于理论创新的本质涵义和基本特征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学界对理论创新的丰富内涵和基本内容具有以下代表性解读:
创新的基本内涵,其一创新应当表征出自觉地合规律性;其二创新应当拥有原创性或首创性,即前所未有;其三创新应当站在前人的肩上,具有文明、健康、进步和发展性或不可逆性、传承文明与开拓进取的统一性;其四创新应当立足在梯度发展的现实基础上,有条件地将已有的创新进行重组或再现;其五创新应当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任何一种创新都能够进入可操作性的过程,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理论创新是实现创造发明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从功能层面看,创新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第一次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实践的层面,创新本质在于变革,是对现有的制度、技术、观念等进行的变革;从方法的层面,创新的本质在于转化,在于由创新者的素质转化为创新者的思路,再由创新者的思路转化为创新者的行为,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的过程。
理论创新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理论的原创新,即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第二,结构性的创新,即提出和补充重要的理论元素使理论更加完善;第

三、应用性的创新,即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

创新,既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了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理论创新指的是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是新的理论对原有理论的否定和扬弃,是新旧理论体系之间的转换。
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发扬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
从理论创新观而言,理论创新必须有两大目标,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从而也必须符合两大标准,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人民利益标准。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的支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理论创新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还要求有和法制环境。
理论创新既要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又要依据理论创新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特殊形式本身的特点。从历史性角度来看,创新具有贯通性。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主体性的体现。从共时性角度来看,创新属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领域。创新具有来源多样化(不光是研发)、主体多样性(研发和设计部门、合作企业、用户、供应商、大学、政府甚至竞争对手)、内涵丰富性(各种创新)的特点。另有学者认为,评价理论创新,至少有三个属性和特征:一是科学性。理论创新首先是一种科学的探索,要具有科学意义。应当具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循着科学的方向,一步步去逼近客观事物的真相、客观存在的真理。二是创新性。既要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又要突破前人的理论成果;既要站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之上,又要有所作为、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三是实践性。理论创新是有所针对、有所指向、有所归依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的。理论创新必须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展开,有着强烈、鲜明的实践性,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实践发展是其固有的特点。
关于理论创新的社会条件和基本要求
人们一致认为,创新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创新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条件、环境和机遇。社会精神文化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精神、舆论风尚因素,社会教育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因素和社会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科技环境、学术环境、群体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从主体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创新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培养。根据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缺位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养模式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列入国民教育体制的学校培养阶段,它可能经历几个不同的学位层次;二是社会培养阶段,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经历的培养过程。从经验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成长是在实践中实现的,而不是在大学校园完成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养模式的创新,重点在社会培养阶段。一些学者强调,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有鲜活的实践和新鲜的经验;既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又需要大胆探索的创新勇气;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概括和提炼,也需要广大人的共同参与。也有学者认为,追求利益、获取知识、探索真理、实现人生价值,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主体的利益需要是创新的驱动力,科技进步是创新的推动力,政策制度是创新的激励力,社会实践是创新的现实动力。这些力量综合发挥作用,主体创新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有论者认为,方法论的创新是整个理论创新的关键,应该以此作为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和重点。因为从范式与实践的关系看,方法论的创新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的视角,从新旧范式之间的关系看,方法论的创新为人们否定原有的理论和范式提供了思想武器,从范式自身的形成看,方法论的创新为人们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形成新的范式提供了逻辑的基础和前提。再有一些学者指出,理论创新是一项系统性活动,全面把握其运行机制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前提。动力机制是理论创新的动因构成,评价机制是理论创新的匡正引导因素,运用机制是理论创新成果落实的构成环节。 而专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抓住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和方向,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注意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利用理论本身内在作用,这就构成了新时期理论创新的动力系统。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硕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找到了一条科学而有效的理论创新路径,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为理论创新找准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实践,为理论创新确定思维出发点和客观载体;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吸取创新的营养,为理论创新找到源泉和动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不断拓展理论创新的路径,为理论创新注入新鲜的外生活力。从理论创新的经验和启示角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全局与重点相结合是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关于理论创新的现实定位
所谓理论创新的社会定位,就是理论创新在社会创新体系中的功能、作用和意义,这可以体现为理论创新与其它创新的关系,理论创新对于其它创新的重要性。总体而言,理论创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所特有的功能,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也是引领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21世纪,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理论创新还是指导改革和建设实践、永葆党的生机的源泉。
如果从的创新思想谈论这个问题,则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创新的内容上讲,它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创新的构成要素上讲,可分为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和创新活动(实践)等方面;从创新的功能来讲,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不同方面的创新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基础,文化创新是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包括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激励创新的社会运作机制。另有学者认为,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创新思想。的原创新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灵魂论、创新动力论和创新源泉论,很好地概括了创新的伟大价值。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品格,使之成为指导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与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聚焦,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是21世纪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结合起来,坚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李校利.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J].经济导刊,2011(9)

2.杨欣.关于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问题述评[J].生态经济,2006(3)

3.李黎明.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生长点—从以人为本的研究看[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4.李校利.关于当代社会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3(23)

5.白志礼.生态和谐社会:社会观的创新[J].生态经济,2010(1)

6.李黎明.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10(1)

7.杨海英.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8.李校利.先进生产力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J].兰州学刊,2008(2)
9.黄劲松.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J].生态经济,2007(12)
10.吉彦波,董礼芬.创新动力论:历史动力研究的新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

1.赵海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境界[J].重庆社会科学,2010(11)

1

2.荣开明.新时期理论创新的历程、特点和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09(6)

1

3.何小英.创新的哲学释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9(5)

1

4.李校利.当前党的理论创新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15.李黎明.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生态文明研究最新进展[J].生态经济,2010(11)
1

6.李校利.知识经济时代推动了创新问题的研究(述评)[J].前沿,2005(4)

1

7.邓久根,刘鸿明.是谁“封闭”了创新?[J].生产力研究,2010(7)

18.李黎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J].改革与战略,2007(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