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谈传统建筑命名汉字文化释读

谈谈传统建筑命名汉字文化释读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5861 浏览:202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传统建筑具有丰厚的文化内蕴。其命名的理据往往可以通过汉字结构分析得以揭示。本文以“宫殿堂庙阁陵坛碑祠斋”为例,对其作了汉字文化分析。
关键词 传统建筑 名称理据 文化释读
2306-1499(2013)22-0015-2
我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堂庙阁陵坛碑祠斋”等都饱含丰富的文化内蕴。其命名往往紧扣建筑特征,传递出时代的信息。汉字作为以表意为特征的书写符号系统,也往往能通过结构分析,透露出相关建筑命名的理据及特点。本文即以上述建筑物为考察对象,略加分析,并请方家指正。
1.宫
上古的宫是居室建筑的统称。《说文》以“室’,释“宫”。《孟子》中把学者许行的居室称“宫”。《尔雅.释宫》邢呙疏:“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甲骨文“宫”字从,为房屋的整体轮廓。里面两个“口”字或相连,或者分开。罗振玉认为前者“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后者象有数室之状”。也有人认为“”为正视形,“吕”(二口)为俯视形。对照出土的西安半坡村圆形房屋遗址,其房屋是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的上部用圆锥形屋顶覆盖,又在围墙中部开门,门与屋顶斜面的通气窗呈“吕”字形状。可见古代“宫”的形制异彩纷呈。从秦始,“宫”成为帝王居所的转名。著名的有阿房宫、故宫等。
2.殿
殿,形声字,从殳。据《说文》,本义是“打击之声”。其常用义为“宫殿”,也指“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的处所”。从秦代起,殿就成为皇宫主体建筑的专称。著名的阿房宫的主体建筑即为前殿。现在已知最早的宫殿建筑在河南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其一号宫殿基址略呈正方形。专家推断,这应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檐式殿堂。国内现存的名殿有山西五台山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3.堂
《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急就篇》颜师古注:“凡正室之有基者则谓之堂。”堂指有屋基的正堂。既有屋基,则高大挺拔,气势宏伟。从此字从“尚”声(隐含“高大”义)、籀文形体“从高省”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堂的建筑风格的心理认定。上古的堂是国君行礼、理政、祀神是处所。也称“公堂”,见《诗·桧风·羔裘》“羔裘翱翔,狐裘在堂”毛传。公堂是帝王宣明政教之处所,朝会、祭祀、庆赏、选士等重大活动均在此举行。就起来源看,《逸周书》认为是周公所建,目的是“明诸侯之尊卑”。堂又指“明堂”。明堂的建制特点是多采用方形构图,整体上圆下方,并划分为九室。如东汉洛阳明堂,唐代明堂均如此。这些都是崇尚天地的直接表现。
4.庙
庙,繁体作“廟”。《说文》“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本义是“祖庙;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地方。”从广,表明与房屋建筑有关。“朝”,除了用作声符,也有人认为隐含“朝廷”之义,意为宗庙与朝廷有关。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庙堂”即指朝廷。铭文中的“朝”,都奠定了“从广,朝声”的构形基础。中山王壶把“朝”声改为“苗”声,又为后来简化字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庙是指主要用于供祀祖先、圣贤、山川的屋宇建筑。古代对祖庙要定期举行祭祀朝拜,以表达崇敬缅怀之意。《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显相。”是周王祭祖所唱的歌,赞美了宗庙的华美与清静。《史记》记载,尧舜时代就有了祖庙。西周时则有太上皇庙、高祖庙,等。古人认为,“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无论是太庙、宗祠,还是文庙、武庙,都是提供实行宗法、礼仪、教化的场所,体现了国人重血统、敬祖先、明尊卑的社会意识。
5.阁
阁,形声字,从门,各声。“门”是形符,形符具有表示事物所属作用范畴的作用。阁本指设在门上用来防止因惯性作用而自动关闭的长木桩。《说文》:“阁,所以止扉也。门开则旁有两长橛扦格之,止其自合也。”扉,门;橛,木桩;扦格,阻挡。“阁”的本义与楼式建筑物并无直接关联。从历史上看,阁作为一种建筑物在秦汉时代已经出现,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还推测“阁亦肇于黄帝矣。”阁作为建筑物的特点是:外形上,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一般平面近方形,有平座。有一层的,如颐和园宝云阁;多层的,如南昌滕王阁。其主要功能,是供人远眺、游憩、藏书、供佛之用。藏书用的,汉代有天禄阁、石渠阁;清代存放《四库全书》,建有南北七阁,如文渊阁、文津阁等。用作供佛,有颐和园佛香阁,建于万寿山前21米高的方形台基上,四周建筑以它为中心向两翼展开,众星捧月,气势雄伟。
6.陵
陵,形声字,从阜,夌声。阜是土山,陵也是大土山。《诗·小雅·天保》:“如冈如陵。”坟墓之所以称“陵墓”,是因为最早时帝王的坟头在墓坑(地宫)上用土层层夯筑,形成了一个方形平顶的锥体,称为“方上”,形如土山,故称帝陵。《岁经注·渭水三》:“秦名天子冢日山,汉日陵,故通日山陵矣。”其后实行利用山的2峰做坟头,如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即选用高1180米的九峻山为坟,凿山建造,用山的雄峻体现帝王的威严。其后,不仅修建墓丘,而且坟前树碑,种树,设陵墓建筑,安置神道、石像生等,规格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国历代有皇陵数百个座。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传统建筑命名的汉字文化释读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
7.坛
坛,繁体字作“埴”,形声字,从土,直声。《说文》:“埴,祭场也。”坛原本是没有房屋的台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除地日场,日埠;埠筑土日坛。”王筠《说文句读》:“土基三尺,土阶三等,曰坛。”可知坛最早是平地上以土堆筑的高台,其祭祀对象主要是天地日月等自然神,因此人们常称坛为“祭坛”、“神坛”。其后,坛也可以用于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活动。如封禅,指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自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都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由于坛是一种礼制性建筑,其建筑标准很高。在布局上,应和阴阳五行,追求天人合一。在形象、颜色、材料、数量等方面,都要寓含深意。如天坛设于南郊,地坛设于北郊,以顺应“天属阳,位南;地属阴,位北”的传统观念。8.碑
碑,形声字,从石,卑声。《说文》:“碑,竖石也。”这种竖立的石头,古代有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功用。一是竖立于宫门前,侧量日影以推算时间的石头。《仪礼·聘礼》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立在宗庙庭院里拴系祭祀用牲的石头。亦见《礼记?聘礼》郑玄注。以上两种后代逐渐不用。第三种古碑是用来牵引棺木进入墓穴的木柱。古代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深邃,棺木难以下引入穴,于是人们就先在墓穴四角立上柱子,用棺木绳子牵引,用轳辘把棺木缓缓放入墓穴。碑即指装轳辘的木柱。为表达对逝者的追念,木柱上简略地铭刻死者生平、功德等。这就是碑、丰碑。其后以石代木,撰写碑文,以作纪念。国内著名的墓碑,有曲阜孔林的孔子墓碑,东晋谢安的无字墓碑,宋代包拯的包公墓碑,等。除了墓碑,还有庙碑、思贤碑、功德碑、纪念碑等。
9.祠
祠,甲骨文作“司”,金文作“祠”。《说文》:“春祭日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可见祠是春天的祭祀活动。许慎利用“祠”、“词”读音的相近,运用古人常用的声训法,推测“祠”得名的由来:“因为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或文辞多的缘故。”据《礼记?月令》,春祭不用大的动物,而用玉器、毛皮、缯帛。看来,祠祭并不刻意追求祭祀场面的隆重与奢华,而更多的是真情地缅怀与追思先人。在实际生活中,祠更多的是一种实施祭悼活动的建筑物,即供奉鬼神、传统建筑命名的汉字文化释读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最迟在先秦晚期,这种建筑已经出现。《史记·陈涉世家》里就写到,吴广夜间到住地附近的丛祠中学狐狸叫,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制造起义舆论。丛祠即神庙。文献记载,秦代之后,除帝王外,一般祭祖或先贤之所都称“祠”。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据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此外,还有湖南泪罗的屈子祠,湖南蔡伦故居的蔡侯祠,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纪念文天祥的文天祥祠,等。
10.斋
斋,繁体作“斋”,形声字,从“示”,齑省声。从示,表示与祭祀活动有关。《说文》:“斋,戒,洁也。”此处应读为“斋戒,洁也。”“斋戒”的本义是“祭祀前的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乃斋。’”注:“《沦语》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自裎洁也。’”这是说,孔子斋戒时一定要转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要搬迁地方。不吃荤,不饮酒,沐浴别居,清心寡欲,可见其态度的严肃虔诚。说到与建筑有关的斋,则指的是屋舍,如斋屋、斋舍、斋房,多指书房、学舍。这类建筑既与“斋”字相连,自然也就获得了一种清幽洁净的内在含义。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学校、书房都是典籍、文化的承载传播之所,因而书房、学舍或日东斋,都是远离尘嚣的清雅洁净的高尚建筑物。我国著名的斋,如北京北海公园的静心斋,是一座完整的建筑园林。又如太液池东岸的画舫斋,原为皇帝行宫。单幢小屋式的,则有颐和园的圆朗斋、眺远斋。商店称“斋”的,如北京荣宝斋,苏州采芝斋等,都享誉全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